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范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写作缘由
一部中国史,对社会发展、文化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灿若群星。
范蠡是其中一个。
兴一国,灭一国。“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没做到。两人几乎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头。范蠡做到了。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还善于“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
官至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毅然辞去。伍子胥没有想过;文种没有决心;两人均被“赐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说出了“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是中国历史上主动辞官第一人。
治产经商,富至巨万。同代人望尘莫及,后代人难继项背。范蠡身体力行,饲养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总结一套管理术,专著《致富奇书》填补历史空白。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之理论,开认识价值规律之先河;后人对富翁以“陶朱公”相称,即由范蠡而来。
范蠡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均有建树,集老子、孔子、孙子思想之大成,堪称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界圣星(民间商人敬范蠡为财神)。他的重人重谷、韬光养晦、兴国方略至今仍可借鉴;他的持久防御、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军事思想至今熠熠生辉;他主张商品流通、平抑物价、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传奇人物竟然:史无传。太史公司马迁尽管对范蠡十分赞赏。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高尚品德。但并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只在《越王勾践世家》《货殖列传》中作为“附件”提到范蠡,“待遇”还不及“酷吏”“游侠”“滑稽”者。其他史家史书更不用说了。
书绝版。范蠡生前写有专著。兵法、经商全有。甚至养鱼亦有“养鱼经”。
可惜他的“兵法”只在《汉书。艺文志》上保留一个《范蠡(兵法)两篇》的题目。阐述经商之道的《致富奇书》,也只在其它史籍中看到书目,无法看到两部宏著的全文。人们研究范蠡,只能从《史记》《国语》等典籍有关部分,捕捉闪光思想,吸收有价值信息。
地无物,国人对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修缮、重建、新建人物生前故居、官邪;或在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立石刻碑。
一个孔夫子,全国有文庙;一个诸葛亮,多处武候祠,就是明证。范蠡没有这样纪念性建筑物。他老家豫宛没有。他生活、战斗过的浙、苏、鲁等地也没有。虽然华东等处有“蠡城”、“蠡口”、“蠡园”等,但除了名字,并无实际内容。“蠡园”中树起的不是范蠡塑像,而是美女西施。范公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为何会这样?
因为范蠡犯了为官为人的三个大忌:“不愚忠”。封建文化需要人臣的“忠”达不到“愚”不行。亡国可以,不忠君不行,这就是“标准”。符合“标准”的典型是贯彻“终身制”的诸葛亮。明明看出后主刘禅是窝囊废,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范蠡看出勾践阴险狠毒,“不欲功于臣下,疑忌之心已见”,不可再处,一甩袖子把相国辞了。“晚节不忠”,犯了大忌。生前身后遭贬,一点不奇怪了。时至今日,应以新眼光审视“忠”字。提倡“忠于事业”典型。范蠡正是这样的楷模。他不把个人进退荣辱系在某个人身上,哪怕此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而是寄托在事业上、对社会的贡献上,治国成功,又去经商,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成功”榜样。写作因由之一。
“不清贫”。传统文化,是歌颂“隐士”的。不居庙堂,就退隐山林。
或吟诗作赋,或修道成仙,脱离百姓生活才高尚。一部历史,大小隐士很多,“相国级”的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名山,修炼气功,后人倍加称颂。至今秦岭留坝尚有规模宏伟的张良庙,供人瞻仰追念。“传记”
自然也少不了。范蠡辞官,若真是“泛游三江五湖”,无所事事,名望恐怕不亚于张良。他不愿老死山林,毅然选择“士农工商”的第四等级职业,亲自饲养贩卖五畜,以“酒囊皮子”俗名,和“下里巴人”滚在一起,太失身份,犯了“不清贫”大忌。尽管人们羡慕他的富有,同代人甚至向他取经致富,但却羞于谈他经商之道、致富业绩,更不用说为他树碑立传建庙了。重官轻商,是中国文明历史一大悲哀,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在终于认识到“无商不富”的今天,应该为范蠡这样的先行者,“落实政策”。
写作因由之二。
“不检点”。习俗文化很看重个人行为。尤其是“作风”是否清白。范蠡生前身后没有受到应有尊重,有一个致命原因,是传说他辞官后把美女西施带走荡舟于江湖。世人嘱目之美女,他把她带走,这还了得!一向重视人品的国人,如何向这样不检点之人,顶礼膜拜。实际上,正史没有西施其人。
野史记载,西施被越王后以“亡国之女”沉江。司马迁写到范蠡,提到了他夫人和儿子,绝无西施二字,更无三妻四妾——那个时代,范蠡这样级别大官一妻几妾,实属正常,但范蠡没有。说明范蠡个人生活十分检点。功高遭妒,名高受谤。范蠡兴越灭吴,功垂青史;辞官经商,富甲天下。难免遭人暗伤。“美人计”,百发百中。“莫须有”即为“有”,谣传成真理。这种“刺激性”“传奇”把范蠡打倒了,弄得身后连魂都不能回归故里。还范蠡一个清白之名,写作因由之三。
一个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之人,理应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与尊重。这是写作缘由。
二、写作体会
写历史人物文学传记,首先是史,其次是文;忠于历史,塑造人物;分解材料,突出性格;照应时代,把握语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我所领会的行家们的经验。
我感到,要做到这些相当难。
我体会,历史“经线”不能歪曲... -->>
一、写作缘由
一部中国史,对社会发展、文化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灿若群星。
范蠡是其中一个。
兴一国,灭一国。“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没做到。两人几乎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头。范蠡做到了。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还善于“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
官至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毅然辞去。伍子胥没有想过;文种没有决心;两人均被“赐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说出了“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是中国历史上主动辞官第一人。
治产经商,富至巨万。同代人望尘莫及,后代人难继项背。范蠡身体力行,饲养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总结一套管理术,专著《致富奇书》填补历史空白。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之理论,开认识价值规律之先河;后人对富翁以“陶朱公”相称,即由范蠡而来。
范蠡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均有建树,集老子、孔子、孙子思想之大成,堪称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界圣星(民间商人敬范蠡为财神)。他的重人重谷、韬光养晦、兴国方略至今仍可借鉴;他的持久防御、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军事思想至今熠熠生辉;他主张商品流通、平抑物价、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传奇人物竟然:史无传。太史公司马迁尽管对范蠡十分赞赏。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高尚品德。但并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只在《越王勾践世家》《货殖列传》中作为“附件”提到范蠡,“待遇”还不及“酷吏”“游侠”“滑稽”者。其他史家史书更不用说了。
书绝版。范蠡生前写有专著。兵法、经商全有。甚至养鱼亦有“养鱼经”。
可惜他的“兵法”只在《汉书。艺文志》上保留一个《范蠡(兵法)两篇》的题目。阐述经商之道的《致富奇书》,也只在其它史籍中看到书目,无法看到两部宏著的全文。人们研究范蠡,只能从《史记》《国语》等典籍有关部分,捕捉闪光思想,吸收有价值信息。
地无物,国人对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修缮、重建、新建人物生前故居、官邪;或在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立石刻碑。
一个孔夫子,全国有文庙;一个诸葛亮,多处武候祠,就是明证。范蠡没有这样纪念性建筑物。他老家豫宛没有。他生活、战斗过的浙、苏、鲁等地也没有。虽然华东等处有“蠡城”、“蠡口”、“蠡园”等,但除了名字,并无实际内容。“蠡园”中树起的不是范蠡塑像,而是美女西施。范公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为何会这样?
因为范蠡犯了为官为人的三个大忌:“不愚忠”。封建文化需要人臣的“忠”达不到“愚”不行。亡国可以,不忠君不行,这就是“标准”。符合“标准”的典型是贯彻“终身制”的诸葛亮。明明看出后主刘禅是窝囊废,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范蠡看出勾践阴险狠毒,“不欲功于臣下,疑忌之心已见”,不可再处,一甩袖子把相国辞了。“晚节不忠”,犯了大忌。生前身后遭贬,一点不奇怪了。时至今日,应以新眼光审视“忠”字。提倡“忠于事业”典型。范蠡正是这样的楷模。他不把个人进退荣辱系在某个人身上,哪怕此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而是寄托在事业上、对社会的贡献上,治国成功,又去经商,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成功”榜样。写作因由之一。
“不清贫”。传统文化,是歌颂“隐士”的。不居庙堂,就退隐山林。
或吟诗作赋,或修道成仙,脱离百姓生活才高尚。一部历史,大小隐士很多,“相国级”的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名山,修炼气功,后人倍加称颂。至今秦岭留坝尚有规模宏伟的张良庙,供人瞻仰追念。“传记”
自然也少不了。范蠡辞官,若真是“泛游三江五湖”,无所事事,名望恐怕不亚于张良。他不愿老死山林,毅然选择“士农工商”的第四等级职业,亲自饲养贩卖五畜,以“酒囊皮子”俗名,和“下里巴人”滚在一起,太失身份,犯了“不清贫”大忌。尽管人们羡慕他的富有,同代人甚至向他取经致富,但却羞于谈他经商之道、致富业绩,更不用说为他树碑立传建庙了。重官轻商,是中国文明历史一大悲哀,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在终于认识到“无商不富”的今天,应该为范蠡这样的先行者,“落实政策”。
写作因由之二。
“不检点”。习俗文化很看重个人行为。尤其是“作风”是否清白。范蠡生前身后没有受到应有尊重,有一个致命原因,是传说他辞官后把美女西施带走荡舟于江湖。世人嘱目之美女,他把她带走,这还了得!一向重视人品的国人,如何向这样不检点之人,顶礼膜拜。实际上,正史没有西施其人。
野史记载,西施被越王后以“亡国之女”沉江。司马迁写到范蠡,提到了他夫人和儿子,绝无西施二字,更无三妻四妾——那个时代,范蠡这样级别大官一妻几妾,实属正常,但范蠡没有。说明范蠡个人生活十分检点。功高遭妒,名高受谤。范蠡兴越灭吴,功垂青史;辞官经商,富甲天下。难免遭人暗伤。“美人计”,百发百中。“莫须有”即为“有”,谣传成真理。这种“刺激性”“传奇”把范蠡打倒了,弄得身后连魂都不能回归故里。还范蠡一个清白之名,写作因由之三。
一个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之人,理应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与尊重。这是写作缘由。
二、写作体会
写历史人物文学传记,首先是史,其次是文;忠于历史,塑造人物;分解材料,突出性格;照应时代,把握语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我所领会的行家们的经验。
我感到,要做到这些相当难。
我体会,历史“经线”不能歪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