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东晋烽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在东晋很多所谓名士人的归隐就是一种炒作,营造“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的舆论。真正的隐士是不为人知的,那些名闻天下的所谓隐士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清朝蒋士铨有一首出场诗说得好:
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
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
獭祭诗书称著作,绳营钟鼎润烟霞。
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诸葛孔明自称山人,“不求闻达于江湖”,那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还弄得人人皆知。刘备三顾茅庐道:“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于是出山了。当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导致政治腐败、世风日下,士大夫群体除对宦官予以打压外,还发起强大的舆论来抨击时弊、品评人物,后世称为“议”。所谓名士清议,简言之就是减否人伦、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那些善清议者被誉为有“识鉴之能”,因而被誉为名士。你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入这些名士的法眼,他们要看得上你,帮你扬名,你就能出人头地了。
最著名的就是清议的祖师郭泰和汝南许氏兄弟。郭泰“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许氏兄弟在汝南则是豪门大族出身,他们品评人物之所以能产生较大反响,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我们所熟知的许劲对曹操的品评:“清平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后的历史表明,这个评价很准确。汉末名士核论人物的精准性,使众人对其信服度加深,这也是清议能够进行和引发舆论风波的关键因素。
东晋的时候这个风气还在盛行,于是很多人学到这一招,所谓征辟不至,在家里养望。于是有“谢安不出,如苍生何?”“殷浩不出,如苍生何?”这样的名动天下的高人。诸葛和谢安那是真有本事的,这殷浩就是一个笑话。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永和九年,殷浩中计,兵败许昌,桓温趁机上表弹劾,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东阳。
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写好回信,但殷浩得失心太重,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信件又合上,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十分恼怒,从此两人绝交。
刘勰《文心雕龙》说:“江左篇咏,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一些人本身即世家大族,他们是不屑于做文法吏的。一些人则是为了在清谈中提高声价,以便预于贵族圈子。后面北宋的士大夫也是差不多,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直到后世很多人还为人津津乐道。只是,他们是做官的呀,守牧一方的官员,官牍之劳形落在谁的身上?胥吏。最后吏强官弱、官不足以制吏的现象的出现,就不奇怪了。
如果刘丹崛起襄阳,这些人肯定会给刘丹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让刘丹无人能用,成为一个笑话。再说了,刘丹需要的是一支政治过硬、业务娴熟、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不需要谈虚论玄、吟诗作赋,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所谓名士。那样请来的就不是干活的公务员了,而是一群祖宗。
从东晋之后的刘宋开始,朝廷都有意大力提拔寒门子弟,但是效果有限,隋朝不得已搞了个科举制度,结果被这些世家掀翻,直到唐朝开国时期朝廷还在和这些世家作斗争。为了抬高门第身价,李渊不要脸了,把老子李耳奉为自己的祖宗。最后
是出了一个屠夫,“我花开后百花杀”,才把这些世家杀了个干干净净。
刘丹与其求着这些世家,不如自己另搞一套班底,你们爱来不来。刘丹崛起最大的依仗是自己的学生和火枪火炮,而不是这些世家士族,相反,刘丹还要打破士族的特权,重新丈量土地,向这些土豪征税,将来当然不受他们待见。所以现在刘丹未雨绸缪,像蒋委员长一样开办军校。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通病,就是好为人师,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要不然委员长怎么喜欢自己的部下叫自己校长?
虽然刘丹雄心勃勃,但是目前的困难不小,资金的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刘丹开始把香皂厂,玻璃厂建造起来,这些都是奢侈品,能够以小博大,把原始积累快速完成。本来刘丹准备在生猪出栏的时候再建肥皂厂,那时油脂多,现在等不及了,只好先用植物油。做香皂还有一个副产品甘油,甘油可以做雪花膏,这也是女人的最爱。
玻璃除了做茶具之外,还可以吹出各种造型,还有小伙伴们最喜爱的万花筒、花玻璃珠,这些玻璃珠的芯是用煤炭灰做成的。把煤炭灰碾成粉末,倒进锅炉里燃烧,将上面还可以燃烧的杂质完全去除后,剩下的才是玻璃的原料。煤炭灰在高温下慢慢变成玻璃液,此时将玻璃液从路中取出,进行压制上色,做成玻璃珠的中心部分,接着两边浇上更多的高温玻璃,再放进专用的模具里定性,旋转的用剪子取下顶部的玻璃珠就大功告成了。
还有就是玻璃镜子的制作了,给平板玻璃打磨,抛光,最后涂一层汞锡,镜子就做成功了。当然,最后一道工序是由刘丹的老妈指定的几个家奴完成,这些家奴以后会留在刘家,在刘家生儿育女,这样就保证了艺不外传。当然,他们的小孩跟着刘丹在军... -->>
现在东晋很多所谓名士人的归隐就是一种炒作,营造“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的舆论。真正的隐士是不为人知的,那些名闻天下的所谓隐士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清朝蒋士铨有一首出场诗说得好:
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
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
獭祭诗书称著作,绳营钟鼎润烟霞。
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诸葛孔明自称山人,“不求闻达于江湖”,那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还弄得人人皆知。刘备三顾茅庐道:“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于是出山了。当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导致政治腐败、世风日下,士大夫群体除对宦官予以打压外,还发起强大的舆论来抨击时弊、品评人物,后世称为“议”。所谓名士清议,简言之就是减否人伦、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那些善清议者被誉为有“识鉴之能”,因而被誉为名士。你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入这些名士的法眼,他们要看得上你,帮你扬名,你就能出人头地了。
最著名的就是清议的祖师郭泰和汝南许氏兄弟。郭泰“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许氏兄弟在汝南则是豪门大族出身,他们品评人物之所以能产生较大反响,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我们所熟知的许劲对曹操的品评:“清平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后的历史表明,这个评价很准确。汉末名士核论人物的精准性,使众人对其信服度加深,这也是清议能够进行和引发舆论风波的关键因素。
东晋的时候这个风气还在盛行,于是很多人学到这一招,所谓征辟不至,在家里养望。于是有“谢安不出,如苍生何?”“殷浩不出,如苍生何?”这样的名动天下的高人。诸葛和谢安那是真有本事的,这殷浩就是一个笑话。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永和九年,殷浩中计,兵败许昌,桓温趁机上表弹劾,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东阳。
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写好回信,但殷浩得失心太重,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信件又合上,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十分恼怒,从此两人绝交。
刘勰《文心雕龙》说:“江左篇咏,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一些人本身即世家大族,他们是不屑于做文法吏的。一些人则是为了在清谈中提高声价,以便预于贵族圈子。后面北宋的士大夫也是差不多,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直到后世很多人还为人津津乐道。只是,他们是做官的呀,守牧一方的官员,官牍之劳形落在谁的身上?胥吏。最后吏强官弱、官不足以制吏的现象的出现,就不奇怪了。
如果刘丹崛起襄阳,这些人肯定会给刘丹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让刘丹无人能用,成为一个笑话。再说了,刘丹需要的是一支政治过硬、业务娴熟、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不需要谈虚论玄、吟诗作赋,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所谓名士。那样请来的就不是干活的公务员了,而是一群祖宗。
从东晋之后的刘宋开始,朝廷都有意大力提拔寒门子弟,但是效果有限,隋朝不得已搞了个科举制度,结果被这些世家掀翻,直到唐朝开国时期朝廷还在和这些世家作斗争。为了抬高门第身价,李渊不要脸了,把老子李耳奉为自己的祖宗。最后
是出了一个屠夫,“我花开后百花杀”,才把这些世家杀了个干干净净。
刘丹与其求着这些世家,不如自己另搞一套班底,你们爱来不来。刘丹崛起最大的依仗是自己的学生和火枪火炮,而不是这些世家士族,相反,刘丹还要打破士族的特权,重新丈量土地,向这些土豪征税,将来当然不受他们待见。所以现在刘丹未雨绸缪,像蒋委员长一样开办军校。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通病,就是好为人师,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要不然委员长怎么喜欢自己的部下叫自己校长?
虽然刘丹雄心勃勃,但是目前的困难不小,资金的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刘丹开始把香皂厂,玻璃厂建造起来,这些都是奢侈品,能够以小博大,把原始积累快速完成。本来刘丹准备在生猪出栏的时候再建肥皂厂,那时油脂多,现在等不及了,只好先用植物油。做香皂还有一个副产品甘油,甘油可以做雪花膏,这也是女人的最爱。
玻璃除了做茶具之外,还可以吹出各种造型,还有小伙伴们最喜爱的万花筒、花玻璃珠,这些玻璃珠的芯是用煤炭灰做成的。把煤炭灰碾成粉末,倒进锅炉里燃烧,将上面还可以燃烧的杂质完全去除后,剩下的才是玻璃的原料。煤炭灰在高温下慢慢变成玻璃液,此时将玻璃液从路中取出,进行压制上色,做成玻璃珠的中心部分,接着两边浇上更多的高温玻璃,再放进专用的模具里定性,旋转的用剪子取下顶部的玻璃珠就大功告成了。
还有就是玻璃镜子的制作了,给平板玻璃打磨,抛光,最后涂一层汞锡,镜子就做成功了。当然,最后一道工序是由刘丹的老妈指定的几个家奴完成,这些家奴以后会留在刘家,在刘家生儿育女,这样就保证了艺不外传。当然,他们的小孩跟着刘丹在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