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一路锦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熄了沉寂下来,大半时日都在屋中吃斋学佛。近来还是次子媳妇钱氏生了孙子后,这才又在府中走动起来了。
杜氏从来就不以为郑氏是冷了心的人,从前不过是因丈夫和长子都过世受了打击而已。她笑了笑道:“多谢大嫂了。”说完又看向钱氏道:“这时节能吃上新鲜的鱼虾,当真是托了二娘子的福呢,也只有亲家公才能弄来的。”
钱氏眼中闪过一丝得色,嘴里却是谦虚道:“叔母过奖了,不过是几筐子鱼虾罢了,算得了什么?”
杜氏心中暗讪,又赞了钱氏的父亲钱同民两句,问候了钱家夫人后,才笑道:“二娘你也别忘记了给蘅娘那儿送点去,不过你处事素来周到,想来是不会忘的了。”
钱氏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之色来,嘴里却还是应了,“哪里就能忘了蘅娘呢?叔母放心吧,便是我忘记了,母亲也会记得的。”
杜氏看了一眼郑氏,见她一脸的淡然,笑了笑,才道:“我先往老夫人那儿去了,待迟些在寻大嫂说笑。”
两拨人在花园边分开,撑着纸伞与杜氏站得极近的立夏低声说道:“夫人为何提起柳娘子?大夫人素来不太亲近柳娘子,便是大少夫人、二少夫人以及六娘子和七娘子都不太亲近柳娘子呢。”
“我不提下蘅娘,郑氏会当一切都如从前一样呢。她自己不会教子,只会责怪旁人,若是大伯还健在,她的日子定会现在难过得多。”杜氏语带轻蔑,她想起三年前那件事儿,就瞧不起郑氏。
“她不过是姓郑罢了,同荥阳郑氏的嫡支血脉早就远了,还处处端着荥阳郑氏的名头,哼!笑死人了。”杜氏冷哼着道。
立夏等丫头俱都不敢多说什么,要说起来,二夫人杜氏的出身也是京兆杜氏的偏支嫡女,甚至不如郑氏家中的,不然王太公和姜太夫人也不会聘郑氏为长子妇了。
王家太夫人姜氏年近六十,却满头乌发,面色红润,只眼角有一些细纹,看着恍如四十来岁的夫人,正在贴身服侍自己五十多年的向媪说笑,看见二儿媳杜氏进来了,才问道:“可是有事?”
“母亲,儿想着再过四郎如今已十六岁了,他和朱家兰娘的亲事也该开始走礼了。”杜氏立在姜太夫人身边,恭敬地说道。
“你不提我都快忘了,转眼就两年了,朱家阿兰的母孝也差不多该出了。你就按着规矩使人去朱府走一趟,问问朱家的意思吧。”姜太夫人凝神了片刻方道,又交代身边近身伺候的仆妇向氏,“你去将我库房里太后早年赏的白玉如意取来。”
杜氏忙笑道:“母亲,这白玉如意乃是太后所赏,四郎他们小孩儿,用不着这般厚礼的。”
“四郎成亲乃是大事,白玉如意虽是太后所赏,也不过是死物而已。有了它,朱家也能更体察到我王家的诚意。你不要推辞了。”姜太后神色淡然地道。
“那儿就替四郎谢过母亲了。”
姜太夫人出自天水姜氏,乃是北方郡望大族之中有名的豪富大族,向来不太将财物看在眼中,看杜氏推辞了,方道:“蘅娘不日将启程回长安去,你盯着些下面的奴仆,莫让人怠慢了她。也多劝劝九娘姐妹几个,多陪陪蘅娘玩笑。”
杜氏忙应了不提。
作者有话要说:阿桥怀着很忐忑的心情开新坑了o(n_n)o~
之前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断断续续的没有认真码字,现在一切告一段落,打算再次开始,希望亲爱的读者们多多支持哟(*^__^*)~~让我能够坚持将其完成,谢谢大家!!!
☆、宅门藏旧事
“蘅娘在我们家养了十年,若非规矩所限,我真不愿意她回长安去。这次柳家太夫人六十大寿,我让二郎带着寿礼去长安,顺便送蘅娘回去,总比让蘅娘跟着几个奴仆回长安让我放心些。”
姜太夫人这话一说出,杜氏就知道太夫人的言外之意了,“我知道母亲的意思,只是大嫂那里,怕是不大舍得二郎去长安呢。还有钱氏,毕竟是年轻夫妻,小郎也才不到周岁。”
姜太夫人只淡扫了杜氏一眼,语气淡漠地道:“你大嫂并非是毫无见识的寒门拙妇,二郎如今是我王氏一族的嫡子长孙,他的事情,不是你大嫂一人能做主的。”
杜氏神色略有一些尴尬,低声应是了,又说了会儿话就抱着白玉如意离去了。
待杜氏离开了,姜太夫人方对着向氏叹道:“若非先帝一意打压豪族世家,我王氏的儿妇也轮不到这些望族偏远房头的女儿来当,我本以为郑氏小家子气没有胸襟,不想杜氏也是这般,眼睛只看得到一寸三尺远而已……”
向氏忙劝道:“太夫人快别这么说,二夫人这些年里主持家中大小事务,虽小有纰漏,但有太夫人您在后头撑着,也算是颇有章法的。再说她有不足之处,太夫人自可教导一番就是了。”
向氏不同于一般的奴仆,而是姜太夫人乳母之女,自小一起长大,随着姜太夫人嫁来王家四十多年,从来都是忠心耿耿的,在姜太夫人心中的地位不低,故而这些话她才敢说出来。
姜太夫人摇了摇头,神色中有丝晦暗之色,“说起来,还是令则当年任性之过。若是她依着我和她阿爷的安排,嫁于当时的齐王,现在的陛下为继妃,我们王氏也不会被陛下冷在冀州十余年了……”
此时向氏不敢随便劝说了,只因姜太夫人口中的令则,正是柳蘅的生母,当年按着太夫人意思,并非是嫁于柳家去的。谁知道素来温雅大方的王家大娘子竟然也被柳家玉郎给迷了心,非柳家玉郎不嫁呢?
“太夫人,这怎么能怨大娘子呢?她那个时候年少不知事,要说起来,还是柳家的错,娶了大娘子过去,却让大娘子落得母子双亡的下场。”向氏也是自小看着王令则长大的,自是知道姜太夫人话语间虽责怪王令则,但是心里未尝不心疼这个早逝的女儿,便将一切都说成是柳家的错。
“嘿,嘿柳家……柳家这些年踏着我儿的尸骨得了公主下降,在长安城里风光无限,也快要到头了!”姜太夫人眼中尽是冷芒。
向氏心中一颤忙地下了头不敢多说什么。
姜太夫人想起什么似的,对向氏道:“阿向,二郎这次去长安,我想你跟着一道过去。不是让你照看二郎,而是让你多多在蘅娘那儿用点心,毕竟在王家长到这般大,若是被柳家人轻易就笼络过去了,我们王家这十年的心思可不就白费了?”
向氏忙应喏了脸上却露出不舍之色来,“老奴这一去也不知是多久,最舍不得离开太夫人您呢。”
姜太夫人笑道:“我又何尝离得开你?只是我一放心蘅娘,二则不放心二郎。三嘛,就是想让你提前打探一番长安如今的情势。其他人去,我可不放心呢。”
向氏听了这话,心里一热,忙又表了一番决心。
而另一端的杜氏捧着白玉如意回了房,接过婢女端上的茶盅喝了两口,才笑对立夏道:“太夫人的意思清楚得很,可没有半分留蘅娘在咱们家的打算呢。好了,你去请四郎过来,就说我有话和他说。”
杜氏将姜太夫人的心思看得明白了,待柳蘅也有了底,便不再放在心上,只打算再寻个时机将其中的微妙之处和女儿说分明,免得九娘惹了太夫人的不快。
这边主人家的态度分明,低下的奴仆最是能体察上意的,待柳蘅恭敬却不热情。柳蘅这么多年寄人篱下,加之前世里的在社会里摸爬打滚了三年,自也是能体察一二的,心里默默地为自己叹息了一番,私底下已经吩咐了婢女和婆子开始收拾东西了,也问过了服侍她的众人,愿意跟着她去长安的,虽不多,却也有五个婢女和一个婆子。
柳蘅暗想自己倒也不算孤家寡人了,只是柳家必回的话,断不能对柳家一无所知地回去。明面上的事情,可以去问姜太夫人和二舅母杜氏,但是私底下的事情,却得另想办法打听了。
阿杏看柳蘅皱起的眉头,忙问道:“娘子在烦恼些什么?说出来让婢子们听听,婢子们虽见识浅薄,但也能出出主意的,说不定还真能帮上娘子的忙呢。”
阿桃和阿梨忙凑了上来,点头附和阿杏的话。
“如今回长安已成定局,柳家虽说是我的家,可自我记事起就长在冀州外祖家,若是不清楚诸长辈亲人的性子,回家后惹得柳家诸人不快,日子便不好过了。”柳蘅苦笑着说,“这几年里,外祖母家的人提起柳家,也不过是说兄姐婚嫁喜事以及添丁之事。”
阿桃几个也为难了,这几个婢女们从前还不会多想,如今却越发感觉到,王家上下对柳家着实冷淡了些。
还是阿杏最为年长,沉思了片刻出主意道:“娘子,不如去府外寻那常往长安洛阳走的商家打听呢?只要出些许的报酬,想来应是可行的。”
熄了沉寂下来,大半时日都在屋中吃斋学佛。近来还是次子媳妇钱氏生了孙子后,这才又在府中走动起来了。
杜氏从来就不以为郑氏是冷了心的人,从前不过是因丈夫和长子都过世受了打击而已。她笑了笑道:“多谢大嫂了。”说完又看向钱氏道:“这时节能吃上新鲜的鱼虾,当真是托了二娘子的福呢,也只有亲家公才能弄来的。”
钱氏眼中闪过一丝得色,嘴里却是谦虚道:“叔母过奖了,不过是几筐子鱼虾罢了,算得了什么?”
杜氏心中暗讪,又赞了钱氏的父亲钱同民两句,问候了钱家夫人后,才笑道:“二娘你也别忘记了给蘅娘那儿送点去,不过你处事素来周到,想来是不会忘的了。”
钱氏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之色来,嘴里却还是应了,“哪里就能忘了蘅娘呢?叔母放心吧,便是我忘记了,母亲也会记得的。”
杜氏看了一眼郑氏,见她一脸的淡然,笑了笑,才道:“我先往老夫人那儿去了,待迟些在寻大嫂说笑。”
两拨人在花园边分开,撑着纸伞与杜氏站得极近的立夏低声说道:“夫人为何提起柳娘子?大夫人素来不太亲近柳娘子,便是大少夫人、二少夫人以及六娘子和七娘子都不太亲近柳娘子呢。”
“我不提下蘅娘,郑氏会当一切都如从前一样呢。她自己不会教子,只会责怪旁人,若是大伯还健在,她的日子定会现在难过得多。”杜氏语带轻蔑,她想起三年前那件事儿,就瞧不起郑氏。
“她不过是姓郑罢了,同荥阳郑氏的嫡支血脉早就远了,还处处端着荥阳郑氏的名头,哼!笑死人了。”杜氏冷哼着道。
立夏等丫头俱都不敢多说什么,要说起来,二夫人杜氏的出身也是京兆杜氏的偏支嫡女,甚至不如郑氏家中的,不然王太公和姜太夫人也不会聘郑氏为长子妇了。
王家太夫人姜氏年近六十,却满头乌发,面色红润,只眼角有一些细纹,看着恍如四十来岁的夫人,正在贴身服侍自己五十多年的向媪说笑,看见二儿媳杜氏进来了,才问道:“可是有事?”
“母亲,儿想着再过四郎如今已十六岁了,他和朱家兰娘的亲事也该开始走礼了。”杜氏立在姜太夫人身边,恭敬地说道。
“你不提我都快忘了,转眼就两年了,朱家阿兰的母孝也差不多该出了。你就按着规矩使人去朱府走一趟,问问朱家的意思吧。”姜太夫人凝神了片刻方道,又交代身边近身伺候的仆妇向氏,“你去将我库房里太后早年赏的白玉如意取来。”
杜氏忙笑道:“母亲,这白玉如意乃是太后所赏,四郎他们小孩儿,用不着这般厚礼的。”
“四郎成亲乃是大事,白玉如意虽是太后所赏,也不过是死物而已。有了它,朱家也能更体察到我王家的诚意。你不要推辞了。”姜太后神色淡然地道。
“那儿就替四郎谢过母亲了。”
姜太夫人出自天水姜氏,乃是北方郡望大族之中有名的豪富大族,向来不太将财物看在眼中,看杜氏推辞了,方道:“蘅娘不日将启程回长安去,你盯着些下面的奴仆,莫让人怠慢了她。也多劝劝九娘姐妹几个,多陪陪蘅娘玩笑。”
杜氏忙应了不提。
作者有话要说:阿桥怀着很忐忑的心情开新坑了o(n_n)o~
之前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断断续续的没有认真码字,现在一切告一段落,打算再次开始,希望亲爱的读者们多多支持哟(*^__^*)~~让我能够坚持将其完成,谢谢大家!!!
☆、宅门藏旧事
“蘅娘在我们家养了十年,若非规矩所限,我真不愿意她回长安去。这次柳家太夫人六十大寿,我让二郎带着寿礼去长安,顺便送蘅娘回去,总比让蘅娘跟着几个奴仆回长安让我放心些。”
姜太夫人这话一说出,杜氏就知道太夫人的言外之意了,“我知道母亲的意思,只是大嫂那里,怕是不大舍得二郎去长安呢。还有钱氏,毕竟是年轻夫妻,小郎也才不到周岁。”
姜太夫人只淡扫了杜氏一眼,语气淡漠地道:“你大嫂并非是毫无见识的寒门拙妇,二郎如今是我王氏一族的嫡子长孙,他的事情,不是你大嫂一人能做主的。”
杜氏神色略有一些尴尬,低声应是了,又说了会儿话就抱着白玉如意离去了。
待杜氏离开了,姜太夫人方对着向氏叹道:“若非先帝一意打压豪族世家,我王氏的儿妇也轮不到这些望族偏远房头的女儿来当,我本以为郑氏小家子气没有胸襟,不想杜氏也是这般,眼睛只看得到一寸三尺远而已……”
向氏忙劝道:“太夫人快别这么说,二夫人这些年里主持家中大小事务,虽小有纰漏,但有太夫人您在后头撑着,也算是颇有章法的。再说她有不足之处,太夫人自可教导一番就是了。”
向氏不同于一般的奴仆,而是姜太夫人乳母之女,自小一起长大,随着姜太夫人嫁来王家四十多年,从来都是忠心耿耿的,在姜太夫人心中的地位不低,故而这些话她才敢说出来。
姜太夫人摇了摇头,神色中有丝晦暗之色,“说起来,还是令则当年任性之过。若是她依着我和她阿爷的安排,嫁于当时的齐王,现在的陛下为继妃,我们王氏也不会被陛下冷在冀州十余年了……”
此时向氏不敢随便劝说了,只因姜太夫人口中的令则,正是柳蘅的生母,当年按着太夫人意思,并非是嫁于柳家去的。谁知道素来温雅大方的王家大娘子竟然也被柳家玉郎给迷了心,非柳家玉郎不嫁呢?
“太夫人,这怎么能怨大娘子呢?她那个时候年少不知事,要说起来,还是柳家的错,娶了大娘子过去,却让大娘子落得母子双亡的下场。”向氏也是自小看着王令则长大的,自是知道姜太夫人话语间虽责怪王令则,但是心里未尝不心疼这个早逝的女儿,便将一切都说成是柳家的错。
“嘿,嘿柳家……柳家这些年踏着我儿的尸骨得了公主下降,在长安城里风光无限,也快要到头了!”姜太夫人眼中尽是冷芒。
向氏心中一颤忙地下了头不敢多说什么。
姜太夫人想起什么似的,对向氏道:“阿向,二郎这次去长安,我想你跟着一道过去。不是让你照看二郎,而是让你多多在蘅娘那儿用点心,毕竟在王家长到这般大,若是被柳家人轻易就笼络过去了,我们王家这十年的心思可不就白费了?”
向氏忙应喏了脸上却露出不舍之色来,“老奴这一去也不知是多久,最舍不得离开太夫人您呢。”
姜太夫人笑道:“我又何尝离得开你?只是我一放心蘅娘,二则不放心二郎。三嘛,就是想让你提前打探一番长安如今的情势。其他人去,我可不放心呢。”
向氏听了这话,心里一热,忙又表了一番决心。
而另一端的杜氏捧着白玉如意回了房,接过婢女端上的茶盅喝了两口,才笑对立夏道:“太夫人的意思清楚得很,可没有半分留蘅娘在咱们家的打算呢。好了,你去请四郎过来,就说我有话和他说。”
杜氏将姜太夫人的心思看得明白了,待柳蘅也有了底,便不再放在心上,只打算再寻个时机将其中的微妙之处和女儿说分明,免得九娘惹了太夫人的不快。
这边主人家的态度分明,低下的奴仆最是能体察上意的,待柳蘅恭敬却不热情。柳蘅这么多年寄人篱下,加之前世里的在社会里摸爬打滚了三年,自也是能体察一二的,心里默默地为自己叹息了一番,私底下已经吩咐了婢女和婆子开始收拾东西了,也问过了服侍她的众人,愿意跟着她去长安的,虽不多,却也有五个婢女和一个婆子。
柳蘅暗想自己倒也不算孤家寡人了,只是柳家必回的话,断不能对柳家一无所知地回去。明面上的事情,可以去问姜太夫人和二舅母杜氏,但是私底下的事情,却得另想办法打听了。
阿杏看柳蘅皱起的眉头,忙问道:“娘子在烦恼些什么?说出来让婢子们听听,婢子们虽见识浅薄,但也能出出主意的,说不定还真能帮上娘子的忙呢。”
阿桃和阿梨忙凑了上来,点头附和阿杏的话。
“如今回长安已成定局,柳家虽说是我的家,可自我记事起就长在冀州外祖家,若是不清楚诸长辈亲人的性子,回家后惹得柳家诸人不快,日子便不好过了。”柳蘅苦笑着说,“这几年里,外祖母家的人提起柳家,也不过是说兄姐婚嫁喜事以及添丁之事。”
阿桃几个也为难了,这几个婢女们从前还不会多想,如今却越发感觉到,王家上下对柳家着实冷淡了些。
还是阿杏最为年长,沉思了片刻出主意道:“娘子,不如去府外寻那常往长安洛阳走的商家打听呢?只要出些许的报酬,想来应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