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都是谁的杰作——地理奇观篇 (2/2)
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些都与纳斯卡平原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设想,土著居民不可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而纳斯卡人在秘鲁山区的后代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许多出土的纳斯卡陶器和织物的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的图案,包括画着和鸟一样的飞人。那么,是不是曾有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指点过他们?是不是古纳斯卡人能与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沟通呢?
古纳斯卡人与玛雅人一样,其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可以说,这些神秘图案的制作,以当时人们通常的技术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的。它显示出一种“超智慧”的存在,显示出在人类地球文明之外的一种“超文明”存在的迹象。
■太阳门——上帝的杰作
“太阳门”是蒂亚瓦拉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可是,古代的印加人光靠人力和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
在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拉科文化遗址,这处遗址以大量精美的巨石建筑闻名于世。蒂亚瓦拉科原来叫做“泰皮卡拉”,在艾马拉语中的意思是“中心之石”。可能是因为其他部族对这个词的误读,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蒂亚瓦拉科”。它被人们看成是“外星人”的“湖畔奇迹”。
蒂亚瓦拉科遗址的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是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太阳门”被视作蒂亚瓦拉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是南美大陆最负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迹。
凡是看到过“太阳门”的人,无不为它的宏伟壮观惊叹不已。“太阳门”高3.05米,宽3.96米,重约12吨,是用一整块巨大的中长石雕制成的。更耐人寻味的是,“太阳门”不仅是个庞然大物,而且它上面还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在“太阳门”的石门楣中央凿有一门洞,门楣上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一个神秘的人形浅浮雕,双手各执一根权杖,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其间还夹杂有蛇像。在人像两旁平列着三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束阳光总是从这石门的中间射入大地,这就是“太阳门”这一名字的来历。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有什么作用?
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
“太阳门”作为的的喀喀湖畔的奇迹,也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的喀喀湖位于海拔3712米的荒漠高原上,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一般石块重达数吨、数十吨,有的石块重达200吨。据考证,古印加人不会冶炼铁,他们没有钢铁工具,没有炸药,更不可能有任何机械、轮子和绞车。在高寒、低压、缺氧甚至连呼吸都极为困难的恶劣环境中,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从高山上挖取这样巨大的石块并把它们搬运到蒂亚瓦拉科来的呢?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光靠人力和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规模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有人估计,星散在的的喀喀湖畔的所有巨石建筑物的总工程,比修筑金字塔还要艰巨。究竟是何人何时用什么方法创造出这湖畔的奇迹呢?“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尽管许多人作了努力的研究,但这一切仍无法解释。
专家通过放射性碳14鉴定,蒂亚瓦拉科建筑应该是开始于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这一灿烂辉煌的文明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在公元5到6世纪。安第斯山区是古代美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左右,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最早散居在安第斯山区的古代居民是摩其卡族、艾马拉族和克丘亚族(印加人是克丘亚族的一支)。在印加国家形成之前,安第斯山区已出现过一系列发展较高的古代文明。印加人在继承和发扬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南美光辉灿烂的印加文化。但许多人认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古代印加人,根本不可能在的的喀喀湖一带的层峦叠嶂之中创造出辉煌的蒂亚瓦拉科文化。更有甚者认为,蒂亚瓦拉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湖畔的“太阳门”上的图案描绘了“外星人”的形象,湖畔的巨大石像上精确地记载着27000年前的星空,“太阳门”是太空之门。
总之,人们对“太阳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门”的秘密总有一天会被揭示。
■吴哥古城——你的面纱由谁揭开
吴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共同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观”。然而,它为何在密林中隐藏了400多年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没有停息。光阴的流逝带走了太多的珍奇异宝,也留下了许多的未解之谜。庞贝古城、玛雅文化遗址已让人们感慨不已,而吴哥古城更在丛林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千里迢迢来到柬埔寨进行考古工作。在进入森林的第五天,他和随从人员突然发现前面不远的森林里显露出五座高大的石塔,石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清晰美丽。尤其是中间的那座最高的塔尖,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是金光闪闪。这就是传说中的吴哥古城。从此,这个被茫茫林海掩盖而沉睡400多年的古都终于重现于世,焕发出独特的青春与活力。
吴哥,在梵语中意为“城”,它是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时吴哥王朝的都城,主要是由建于公元9世纪至13世纪的一组石质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又分为大吴哥和小吴哥。大吴哥又称吴哥通,“通”意为城;小吴哥又称吴哥窟,意为“首都的寺院”。时至今日,吴哥窟还保存完好。古城约占地15平方千米,四周环以高墙,内有宫殿、庙宇、宝塔多处,是柬埔寨古代艺术的代表。其建筑之精细、浮雕之生动、设计之巧妙,均堪称绝品。吴哥古迹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六百余座,散布在约45平方千米的森林里。
据史料记载,吴哥窟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当时,信奉婆罗门教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了祭祀“保护之神”,也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以及为自己修建陵墓,而专门建造了这座神庙。
吴哥窟的整个结构呈正方形,最外层是壕沟,中间是围墙,里面是三道回廊,层层相套,浑然一体。而中心建筑是大神殿,分为三层台基。位于最上层的是中央佛塔,离地高度达65米,其余四座较小的则位于第二层的四角。神殿各层皆环以圆柱回廊,墙壁上更是布满精美的浮雕和壁画。整个建筑象征着佛教传说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由于都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因而显得格外整齐肃穆、和谐庄严。此外,寺内还有一座图书馆和一处供饮用的蓄水池。
与之相对应,大吴哥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吴哥城规模非常宏伟壮观,它占地9公顷,城墙周长12千米,墙高7米,厚6米,周围环以相当宽的护城河,真可谓“固若金汤”。而且全城五道城门中,有四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扬庙,另一道通往皇宫。五个城门上方都建有无数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头像,高达2米多。吴哥通的中心是巴扬庙,它是王城的主体建筑,高达45米,它和周围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一组完美整齐的阶梯式塔型建筑群。据史书记载,这16座宝塔象征当时高棉的16个省。其中,被称为“吴哥古迹明珠”的女王宫,更是以它精美绝伦的石雕著称于世。
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和永久的魅力,使世人为之倾倒。从建筑上看,吴哥古城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是何人建造了这美妙绝伦的古城?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惊人,使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长时间流传吴哥古迹是天神的创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垒砌这些建筑时,没有使用黏合剂之类的材料,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
吴哥古迹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柬埔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智慧。15世纪上半叶,吴哥城突然人去城空,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这使吴哥古城变得更加神奇。由于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缺乏,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一无所知。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更何况吴哥是一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忽然中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不得其解。有人认为是外敌的入侵造成的,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一个民族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100万以上人口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羽蛇城的神秘蛇影
玛雅文化的每一处建筑都是神秘的象征,羽蛇城的蛇影是玛雅人的计时器吗?
奇琴伊察古城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梅里达城东120千米处,素有“羽蛇城”之称。奇琴伊察古城最早建于432年,公元11到13世纪时,城市发展达到顶峰,是古代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三大城市之一。公元15世纪,这座城市被废弃。在历经短暂辉煌之后,奇琴伊察神秘地湮没在中美洲的蓊郁丛林之中,这也使得它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古代文明遗迹之一。
当时的奇琴伊察居民将“羽蛇神”和雨神作为崇拜神,即使遭遇入侵后,他们的信仰也没有改变。在奇琴伊察的建筑物上,到处都有“羽蛇”或“人-鸟-蛇”形象的图案。奇琴伊察最著名的库若尔甘金字塔就是这一信仰的体现。
库若尔甘金字塔由塔身和神庙两部分组成,因祭祀奇琴伊察主神库若尔甘而得名。“库若尔甘”在玛雅语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即羽蛇神。羽蛇神是玛雅众神之首,受到玛雅农民和中美洲各民族的崇敬和信奉。羽蛇神金字塔高30米,四方对称,底大上小,四边棱角分明。底层呈长方形,向上逐层缩小至梯形平台,上下共九层,最上层为羽蛇神神庙。庙内安放一红色美洲豹雕像,豹身镶有晶莹闪光的绿松石及其他颜色的玉石片。塔身四面有台阶通向塔顶,每面台阶各为9l级,加上最高层一共365级。台阶数代表了玛雅太阳历的一年天数。另外,52块有雕刻图案的石板象征着玛雅日历中52年为一轮回。金字塔底部雕有一个羽蛇神头像,而蛇身则隐在金字塔的阶梯断面内。
羽蛇神金字塔里,充满了与水相关的象征物,特别是各种波浪图形和许多精美的石雕贝壳,这是因为羽蛇神是当时人们最敬重的司雨神。在这座金字塔北面边墙下端,雕有两个石质的带着羽毛纹饰的蛇头,蛇头高143米,长180米,宽107米,蛇嘴里吐出一条长16米的大舌头。羽蛇神金字塔里的蛇身雕塑不是一般的雕塑,它里面藏着玄机,而且非常奇特。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建造之前经过精心的几何设计,它所表达出的精确度和玄妙充满戏剧性的效果,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春分、秋分之日的下午,可以看见塔上的蛇影。夕阳西下之时,从某个特定角度望去,人们就可以看见蛇头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与七个等腰三角形的影像连套在一起,从上到下,直到蛇头,形成波浪形的长条,犹如一条巨蛇从塔顶游向大地,使人恍见苏醒的羽蛇神爬出庙宇。直到太阳落山,这条巨蛇才渐渐消失。每一次,这个幻象都是持续整整3小时22分钟,分秒不差。这就是奇琴伊察特有的“光影蛇形”的神秘景观。从“光影蛇形”的景观可以看出,当时的玛雅人已掌握了精密的计算技术和天文知识。但他们却把这一奇景看做是羽蛇神从天而降,赐予他们太平盛世的吉兆。
如果说库若尔甘金字塔是玛雅人对其掌握的建筑几何知识的绝妙展示,金字塔旁边的天文台更是把这种高超的几何和天文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螺旋天文台高16米,是迄今为止在玛雅文明遗址中发现的唯一圆形建筑物。它的得名是因为塔内的螺旋楼梯。塔内的墙壁与观测室窗口形成的连线是观测季节的好参照物。更奇妙的是,螺旋天文台的一些观测窗口,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它们面对的观察点竟然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天王星和海王星!
除了神秘景观“光影蛇形”之外,库若尔甘金字塔还有一个不解之谜:如果有人站在主阶梯前拍手,在金字塔顶端便会听到一声沉闷的回音,听起来就像鹰的叫声。这种鹰的叫声被视为天空中神的声音。玛雅人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居住在地上的人和居住在天上的神进行沟通。这种奇异的现象更为这座金字塔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印加奇观——萨克萨瓦曼古堡
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会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
库斯科城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大约1000年以前,在秘鲁南部的高原上居住着一个操奇楚阿语的印第安人小部落,他们自称“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公元1200年前后,印加部落在其首领“太阳神之子”曼科·卡帕克的率领下迁至亚马逊河源头河谷地带,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他们还遵照太阳神的吩咐,修筑库斯科城作为首都,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创造了印加文化。
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帝国内部矛盾较多,为了防止和镇压被征服的部落造反,印加帝国统治者组织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和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在中心城市四周建起许多堡垒。为了拱卫首都,库斯科城外的堡垒建得更为坚固,其中又以萨克萨瓦曼古堡最为有名。
“萨克萨瓦曼”,在奇楚阿语中是“山鹰”的意思。这座无比雄伟的古堡确实像一只矫健的巨鹰兀立在库斯科城以北海拔3700米的高山之巅,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萨克萨瓦曼古堡占地约四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三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三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三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总之,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
萨克萨瓦曼古堡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整个古堡的建筑用了30多万块石料,而且每块都是数以吨计的巨石。最大的一块长8米,宽4.2米,厚3.6米,重量超过200吨!石块不仅重,而且加工相当精细。垒成石墙的石块之间未用灰浆黏合,但缝隙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萨克萨瓦曼古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以它那雄姿傲然屹立在安第斯的高山上。1950年,库斯科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遭到毁坏,而印加时期建成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却安然无恙,古堡建筑之坚固可见一斑。
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看,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对此,人们尚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
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第安人也还是处于青铜文化时期,他们没有发明铁器,也没有发明车轮,甚至没有大牲畜。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工程如此浩大、技巧如此精湛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呢?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即使在建筑、运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从几里地之外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也是极为困难的。
有的专家经过潜心研究指出,建古堡的巨石全是靠滚木、滑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运上山坡的,而且开采、打制石坯全靠更坚硬的石块,将石坯磨平磨光则是用砂子,这样的加工石料和搬运垒砌的方法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需要数十万人投入,而且需要通力合作,古印加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
也有的专家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推断,它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修建的。更有甚者,认为以印第安人的技术和力量是无法兴建这么巨大而复杂的工程的,古堡很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但这样的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只是人们的臆想。
由于印加帝国没有文字,考古发现的证据也不足,萨克萨瓦曼古堡到底是怎样建成的至今还不能解释清楚。
■泰姬陵——爱与美的结晶
在许多人看来,泰姬陵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可是,谁又知道它的建造者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究竟有多么残忍呢?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邦亚格拉市郊。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两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泰姬陵作为陵墓建筑中的典范,一直被人们瞻仰和称颂。还因为它背后有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泰姬陵更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人们的心里,泰姬陵是爱与美的结晶,传颂了一段伟大的爱情故事。然而,泰姬陵的建造也许并不是出自伟大的爱情,其中可能隐藏了充满血腥和卑下的个人目的。
1631年,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的妻子死于难产。沙贾汗伤心欲绝,据说他穿了两年丧服(据另一记载,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变白了)。他发誓要建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现其永恒的爱情。为避免日后有其他陵墓胜过泰姬陵,沙贾汗竟残忍地在陵墓完工后砍掉设计师的头,又砍掉众工匠的手,其血腥程度可谓世间少有!
举世闻名的泰姬陵的陵墓建筑群包括大门、玛哈墓、两座清真寺、四座尖塔和一些附属建筑物,全部设计互相配合,浑然一体。陵墓高约250尺,耸立河边,气势雄伟。陵园占地42亩,布局精巧,其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宫内墙上,珠宝镶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寝宫分五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红砂石筑成。
当初修建泰姬陵的石匠、金饰工、雕刻家和书法家以十分精巧的手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石作装饰,如中国西藏的宝石、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石、阿拉伯的珊瑚等多达43种。墓内到处可见纯银烛台、纯金灯座、华丽的波斯地毯。雕花大理石棺四周更围了一道纯金的栏杆。1857年,莫卧儿帝国覆亡,泰姬陵内的金银珠宝被人抢掠一空。幸而陵墓本身并未受到破坏,劫后几百年来依然屹立于河畔,被人们视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无法解释的珊瑚石城堡
失恋的李特斯奈克沉默了20年,最后,他用一座奇特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为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画上了句号。可是,难道心中有爱,就能一个人建造起一座城堡?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座奇特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这座迷宫般的珊瑚石城堡,浩大空旷,怪石矗立,厅堂、喷泉、石雕精巧玲珑,千姿百态,使人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的仙境。最让人惊奇的是,城堡内有一扇重达9吨的石门,但这扇玄妙莫测的巨大石门,只要小孩轻轻一推,竟会缓缓开启。前去参观的物理学家、建筑学家至今不解其中奥秘。
城堡的主人李特斯奈克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1887年,他出生于拉脱维亚。他在失恋之后,远走美国,定居佛罗里达州。他虽身在异国,心中仍痴情地怀念失去的恋人,决心利用他住所附近的珊瑚石建造一座城堡,献给他永恒爱恋着的无情的情人。
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在自己住所附近的岩床上凿珊瑚石来建造城堡。但由于他在城堡外用珊瑚石砌起了一道8米高的围墙,外人根本无法窥视里面的建筑情况。因此,没有人看到过他的劳作。到了40年代末,这座珊瑚石城堡终于屹立起来了。然而,李特斯奈克却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于1951年在迈阿密医院里溘然长逝。
很多人在参观了这座壮观的城堡之后,无不产生这样的疑窦:这座神奇的城堡是不是由李特斯奈克一人所建?不少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认为,珊瑚石城堡不可能由李特斯奈克一人所建。李特斯奈克个子矮小,体重只有110磅,只身一人进行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先进的现代化起重设备,他怎能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吊起一块重达9吨的巨石?更令人生疑的是,从来没有人亲眼看见过李特斯奈克进行工作。据说,他只在太阳落山后才开始他的建造工程,并拒绝任何人进入他的园子来看他如何工作。
在城堡内,竖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火星、土星。一张硕大的石桌被凿成佛罗里达州的图形。城堡内有两件用珊瑚石制成的天象仪,其日晷仪可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显示时间,其误差不会超过五分钟。还有一座用两块珊瑚石制成的北极望远镜,第一块上面被钻了一个直径为1英寸的小孔,其高度与人立地观测齐平。旁边是一根拔地而起的25米高的柱,顶头钻了一个大孔,在晴朗的夜空,通过小孔就可观测到石柱上空的北极星。李特斯奈克绝不可能造出这么精密、高超的天文仪器,有人猜测这个奇迹其实并不是李特斯奈克的作品,而极有可能是天外高级智慧来客所为。他们认为,李特斯奈克可通过石制仪器来观测天外来客的行踪,外星人很可能在城堡内着陆过。李特斯奈克得到外星人的帮助,利用反重力来移动那些巨大的石块。
也有人以为,古人尚能完成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李特斯奈克也可能一人建成珊瑚石城堡。可能他掌握了一些已湮灭于世的远古建筑技艺,故而能独立完成这座露天城堡。只是因为今人已无法知晓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得李特斯奈克建城堡的真相被掩盖起来了,产生了种种推测和猜想。如果我们不相信李特斯奈克能独自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又是谁帮助了他呢?
李特斯奈克传奇般的身世和谜一般的城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不少人想揭开神秘的城堡内幕,但结果均不能令人信服。
■巴西“七城”之谜
巴西“七城”遭遇的毁灭性的破坏,犹如今天的核武器实验场。在这样的一座死亡之城,这些现象都是怎样产生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被公众认可的原因。
在巴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古迹。这其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七城”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这个谜团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解开,因而吸引了众多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蜂拥而至。
“七城”在巴西特雷西纳的北边,位于小城皮里皮里和里奥隆格之间。它的纬度差不多是在赤道上,离海边只有三百多公里。初到“七城”的人会发现,这里并不杂乱,没有一般古迹那样层层堆积的石头建筑物,没有带着尖尖的棱角和人工雕刻条纹的独石柱,而是透着一种神秘的死亡气息。如今的“七城”遗址,其样貌和《圣经》中所描述的被上天用烈火和硫黄消灭掉的罪恶之地十分相似。这里没有辉煌,有的只是寂静。令人恐怖的是,这里石头被可怕的力量熔化了,仿佛大火瞬间烧过一样,一切都毁灭了。在这里,稀奇古怪的石头造型遍地都是,被分成数段的怪物巨兽的尸骨别别扭扭地刺向天空。然而,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的发掘,科学家在“七城”里还没挖掘出人的尸骨。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七城”已经消失了,人们已经不可能看到它本来的面貌了。从考古学家精心绘制的复原的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七城”周围的界线是一个相当精确的直径为20公里的圆圈。在这个圆圈里,“七城”被清清楚楚地分成七个区。在这七个区里,考古学家可发现碉堡、街道、神庙、篱笆、地下槽罐、大墙等遗迹。然而,“七城”的神秘所在自有其不同的特点。首先,龟甲状地貌是“七城”荒野中有着特殊魅力的东西。由于缺乏研究,人们对这个地区何以出现这种地貌解释不通。再者,使考古学家和科学家诧异的是,岩石层中露出许多被压成碎骨状的金属块,在尚未倒塌的墙壁上还可见到呈长长点滴状的锈迹,并且这些锈迹仍在蔓延着。在这样的一座死亡之城,这些现象都是怎样产生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被公众认可的原因。
然而,最令考古学家和科学家无法理解的是,在岩壁上有许多图画,有圆圈、轮子(带轮辐的)、太阳、圆圈中的圆圈、圆圈中的四角、十字和星辰的变体。有一幅画是这样的:首先是一条直线,在线下摆动着四个如同五线谱头的球体。由于史前的人不认识记谱符号,这些东西肯定是另一种意思。画上有一个古印度浮雕,印度研究人员根据梵文鉴定这块浮雕描绘的竟然是一种飞行器。这些岩画中最具特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画有宇航员的一面墙,两个戴着圆形头盔的人物,在他们上方有一个东西,仿佛飞碟。看了这些岩画,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岩壁上画了那些画?那些画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七城”的居民真的见过宇航员和飞行器?这些宇航员来自哪个星球?他们来到“七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七城”曾经相当繁荣,它又是怎么一下子变成一片废墟的呢?
寂静的“七城”已经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了,它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任由人们去寻找答案。“七城”难道又是跟外星人有关?难道是外星人的飞碟发射场?是飞碟发射的巨大火焰使这里变成了一堆废墟吗?谁能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丛林大石球——巨人的玩具
在美洲人迹罕至的丛林中,竟然有许多几十吨的石球,有人戏称之为巨人玩的石球。然而,是谁雕琢了它们呢?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2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地区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外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排列无一定规则,有的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据怪异现象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躺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加以正确的阐释。
据考察,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们的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而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不得不提出一连串颇费猜测的难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哥斯达黎加的史册中并无记载。16世纪,西班牙人曾入侵此地,但西班牙人并不知道这里有大石球。
对大石球作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百分之一,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琢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他们无法完成这些杰作。诚然,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琢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有一点必须肯定,雕琢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转动石块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直径大到几十米的石球是他们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琢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间,长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宇宙飞船降临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对上述奇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便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着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这里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有的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大石球是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的太阳神、月亮神等的雕像。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大石球可能是古人墓葬的标志,因为曾在古墓穴中发现过小石球。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大石球便成了考古学中的一个谜团。
些都与纳斯卡平原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设想,土著居民不可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而纳斯卡人在秘鲁山区的后代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许多出土的纳斯卡陶器和织物的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的图案,包括画着和鸟一样的飞人。那么,是不是曾有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指点过他们?是不是古纳斯卡人能与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沟通呢?
古纳斯卡人与玛雅人一样,其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可以说,这些神秘图案的制作,以当时人们通常的技术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的。它显示出一种“超智慧”的存在,显示出在人类地球文明之外的一种“超文明”存在的迹象。
■太阳门——上帝的杰作
“太阳门”是蒂亚瓦拉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可是,古代的印加人光靠人力和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
在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拉科文化遗址,这处遗址以大量精美的巨石建筑闻名于世。蒂亚瓦拉科原来叫做“泰皮卡拉”,在艾马拉语中的意思是“中心之石”。可能是因为其他部族对这个词的误读,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蒂亚瓦拉科”。它被人们看成是“外星人”的“湖畔奇迹”。
蒂亚瓦拉科遗址的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是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太阳门”被视作蒂亚瓦拉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是南美大陆最负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迹。
凡是看到过“太阳门”的人,无不为它的宏伟壮观惊叹不已。“太阳门”高3.05米,宽3.96米,重约12吨,是用一整块巨大的中长石雕制成的。更耐人寻味的是,“太阳门”不仅是个庞然大物,而且它上面还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在“太阳门”的石门楣中央凿有一门洞,门楣上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一个神秘的人形浅浮雕,双手各执一根权杖,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其间还夹杂有蛇像。在人像两旁平列着三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束阳光总是从这石门的中间射入大地,这就是“太阳门”这一名字的来历。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有什么作用?
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
“太阳门”作为的的喀喀湖畔的奇迹,也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的喀喀湖位于海拔3712米的荒漠高原上,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一般石块重达数吨、数十吨,有的石块重达200吨。据考证,古印加人不会冶炼铁,他们没有钢铁工具,没有炸药,更不可能有任何机械、轮子和绞车。在高寒、低压、缺氧甚至连呼吸都极为困难的恶劣环境中,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从高山上挖取这样巨大的石块并把它们搬运到蒂亚瓦拉科来的呢?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光靠人力和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规模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有人估计,星散在的的喀喀湖畔的所有巨石建筑物的总工程,比修筑金字塔还要艰巨。究竟是何人何时用什么方法创造出这湖畔的奇迹呢?“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尽管许多人作了努力的研究,但这一切仍无法解释。
专家通过放射性碳14鉴定,蒂亚瓦拉科建筑应该是开始于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这一灿烂辉煌的文明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在公元5到6世纪。安第斯山区是古代美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左右,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最早散居在安第斯山区的古代居民是摩其卡族、艾马拉族和克丘亚族(印加人是克丘亚族的一支)。在印加国家形成之前,安第斯山区已出现过一系列发展较高的古代文明。印加人在继承和发扬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南美光辉灿烂的印加文化。但许多人认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古代印加人,根本不可能在的的喀喀湖一带的层峦叠嶂之中创造出辉煌的蒂亚瓦拉科文化。更有甚者认为,蒂亚瓦拉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湖畔的“太阳门”上的图案描绘了“外星人”的形象,湖畔的巨大石像上精确地记载着27000年前的星空,“太阳门”是太空之门。
总之,人们对“太阳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门”的秘密总有一天会被揭示。
■吴哥古城——你的面纱由谁揭开
吴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共同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观”。然而,它为何在密林中隐藏了400多年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没有停息。光阴的流逝带走了太多的珍奇异宝,也留下了许多的未解之谜。庞贝古城、玛雅文化遗址已让人们感慨不已,而吴哥古城更在丛林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千里迢迢来到柬埔寨进行考古工作。在进入森林的第五天,他和随从人员突然发现前面不远的森林里显露出五座高大的石塔,石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清晰美丽。尤其是中间的那座最高的塔尖,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是金光闪闪。这就是传说中的吴哥古城。从此,这个被茫茫林海掩盖而沉睡400多年的古都终于重现于世,焕发出独特的青春与活力。
吴哥,在梵语中意为“城”,它是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时吴哥王朝的都城,主要是由建于公元9世纪至13世纪的一组石质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又分为大吴哥和小吴哥。大吴哥又称吴哥通,“通”意为城;小吴哥又称吴哥窟,意为“首都的寺院”。时至今日,吴哥窟还保存完好。古城约占地15平方千米,四周环以高墙,内有宫殿、庙宇、宝塔多处,是柬埔寨古代艺术的代表。其建筑之精细、浮雕之生动、设计之巧妙,均堪称绝品。吴哥古迹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六百余座,散布在约45平方千米的森林里。
据史料记载,吴哥窟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当时,信奉婆罗门教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了祭祀“保护之神”,也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以及为自己修建陵墓,而专门建造了这座神庙。
吴哥窟的整个结构呈正方形,最外层是壕沟,中间是围墙,里面是三道回廊,层层相套,浑然一体。而中心建筑是大神殿,分为三层台基。位于最上层的是中央佛塔,离地高度达65米,其余四座较小的则位于第二层的四角。神殿各层皆环以圆柱回廊,墙壁上更是布满精美的浮雕和壁画。整个建筑象征着佛教传说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由于都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因而显得格外整齐肃穆、和谐庄严。此外,寺内还有一座图书馆和一处供饮用的蓄水池。
与之相对应,大吴哥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吴哥城规模非常宏伟壮观,它占地9公顷,城墙周长12千米,墙高7米,厚6米,周围环以相当宽的护城河,真可谓“固若金汤”。而且全城五道城门中,有四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扬庙,另一道通往皇宫。五个城门上方都建有无数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头像,高达2米多。吴哥通的中心是巴扬庙,它是王城的主体建筑,高达45米,它和周围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一组完美整齐的阶梯式塔型建筑群。据史书记载,这16座宝塔象征当时高棉的16个省。其中,被称为“吴哥古迹明珠”的女王宫,更是以它精美绝伦的石雕著称于世。
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和永久的魅力,使世人为之倾倒。从建筑上看,吴哥古城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是何人建造了这美妙绝伦的古城?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惊人,使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长时间流传吴哥古迹是天神的创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垒砌这些建筑时,没有使用黏合剂之类的材料,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
吴哥古迹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柬埔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智慧。15世纪上半叶,吴哥城突然人去城空,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这使吴哥古城变得更加神奇。由于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缺乏,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一无所知。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更何况吴哥是一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忽然中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不得其解。有人认为是外敌的入侵造成的,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一个民族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100万以上人口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羽蛇城的神秘蛇影
玛雅文化的每一处建筑都是神秘的象征,羽蛇城的蛇影是玛雅人的计时器吗?
奇琴伊察古城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梅里达城东120千米处,素有“羽蛇城”之称。奇琴伊察古城最早建于432年,公元11到13世纪时,城市发展达到顶峰,是古代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三大城市之一。公元15世纪,这座城市被废弃。在历经短暂辉煌之后,奇琴伊察神秘地湮没在中美洲的蓊郁丛林之中,这也使得它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古代文明遗迹之一。
当时的奇琴伊察居民将“羽蛇神”和雨神作为崇拜神,即使遭遇入侵后,他们的信仰也没有改变。在奇琴伊察的建筑物上,到处都有“羽蛇”或“人-鸟-蛇”形象的图案。奇琴伊察最著名的库若尔甘金字塔就是这一信仰的体现。
库若尔甘金字塔由塔身和神庙两部分组成,因祭祀奇琴伊察主神库若尔甘而得名。“库若尔甘”在玛雅语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即羽蛇神。羽蛇神是玛雅众神之首,受到玛雅农民和中美洲各民族的崇敬和信奉。羽蛇神金字塔高30米,四方对称,底大上小,四边棱角分明。底层呈长方形,向上逐层缩小至梯形平台,上下共九层,最上层为羽蛇神神庙。庙内安放一红色美洲豹雕像,豹身镶有晶莹闪光的绿松石及其他颜色的玉石片。塔身四面有台阶通向塔顶,每面台阶各为9l级,加上最高层一共365级。台阶数代表了玛雅太阳历的一年天数。另外,52块有雕刻图案的石板象征着玛雅日历中52年为一轮回。金字塔底部雕有一个羽蛇神头像,而蛇身则隐在金字塔的阶梯断面内。
羽蛇神金字塔里,充满了与水相关的象征物,特别是各种波浪图形和许多精美的石雕贝壳,这是因为羽蛇神是当时人们最敬重的司雨神。在这座金字塔北面边墙下端,雕有两个石质的带着羽毛纹饰的蛇头,蛇头高143米,长180米,宽107米,蛇嘴里吐出一条长16米的大舌头。羽蛇神金字塔里的蛇身雕塑不是一般的雕塑,它里面藏着玄机,而且非常奇特。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建造之前经过精心的几何设计,它所表达出的精确度和玄妙充满戏剧性的效果,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春分、秋分之日的下午,可以看见塔上的蛇影。夕阳西下之时,从某个特定角度望去,人们就可以看见蛇头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与七个等腰三角形的影像连套在一起,从上到下,直到蛇头,形成波浪形的长条,犹如一条巨蛇从塔顶游向大地,使人恍见苏醒的羽蛇神爬出庙宇。直到太阳落山,这条巨蛇才渐渐消失。每一次,这个幻象都是持续整整3小时22分钟,分秒不差。这就是奇琴伊察特有的“光影蛇形”的神秘景观。从“光影蛇形”的景观可以看出,当时的玛雅人已掌握了精密的计算技术和天文知识。但他们却把这一奇景看做是羽蛇神从天而降,赐予他们太平盛世的吉兆。
如果说库若尔甘金字塔是玛雅人对其掌握的建筑几何知识的绝妙展示,金字塔旁边的天文台更是把这种高超的几何和天文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螺旋天文台高16米,是迄今为止在玛雅文明遗址中发现的唯一圆形建筑物。它的得名是因为塔内的螺旋楼梯。塔内的墙壁与观测室窗口形成的连线是观测季节的好参照物。更奇妙的是,螺旋天文台的一些观测窗口,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它们面对的观察点竟然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天王星和海王星!
除了神秘景观“光影蛇形”之外,库若尔甘金字塔还有一个不解之谜:如果有人站在主阶梯前拍手,在金字塔顶端便会听到一声沉闷的回音,听起来就像鹰的叫声。这种鹰的叫声被视为天空中神的声音。玛雅人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居住在地上的人和居住在天上的神进行沟通。这种奇异的现象更为这座金字塔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印加奇观——萨克萨瓦曼古堡
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会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
库斯科城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大约1000年以前,在秘鲁南部的高原上居住着一个操奇楚阿语的印第安人小部落,他们自称“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公元1200年前后,印加部落在其首领“太阳神之子”曼科·卡帕克的率领下迁至亚马逊河源头河谷地带,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他们还遵照太阳神的吩咐,修筑库斯科城作为首都,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创造了印加文化。
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帝国内部矛盾较多,为了防止和镇压被征服的部落造反,印加帝国统治者组织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和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在中心城市四周建起许多堡垒。为了拱卫首都,库斯科城外的堡垒建得更为坚固,其中又以萨克萨瓦曼古堡最为有名。
“萨克萨瓦曼”,在奇楚阿语中是“山鹰”的意思。这座无比雄伟的古堡确实像一只矫健的巨鹰兀立在库斯科城以北海拔3700米的高山之巅,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萨克萨瓦曼古堡占地约四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三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三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三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总之,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
萨克萨瓦曼古堡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整个古堡的建筑用了30多万块石料,而且每块都是数以吨计的巨石。最大的一块长8米,宽4.2米,厚3.6米,重量超过200吨!石块不仅重,而且加工相当精细。垒成石墙的石块之间未用灰浆黏合,但缝隙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萨克萨瓦曼古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以它那雄姿傲然屹立在安第斯的高山上。1950年,库斯科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遭到毁坏,而印加时期建成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却安然无恙,古堡建筑之坚固可见一斑。
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看,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对此,人们尚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
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第安人也还是处于青铜文化时期,他们没有发明铁器,也没有发明车轮,甚至没有大牲畜。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工程如此浩大、技巧如此精湛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呢?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即使在建筑、运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从几里地之外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也是极为困难的。
有的专家经过潜心研究指出,建古堡的巨石全是靠滚木、滑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运上山坡的,而且开采、打制石坯全靠更坚硬的石块,将石坯磨平磨光则是用砂子,这样的加工石料和搬运垒砌的方法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需要数十万人投入,而且需要通力合作,古印加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
也有的专家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推断,它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修建的。更有甚者,认为以印第安人的技术和力量是无法兴建这么巨大而复杂的工程的,古堡很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但这样的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只是人们的臆想。
由于印加帝国没有文字,考古发现的证据也不足,萨克萨瓦曼古堡到底是怎样建成的至今还不能解释清楚。
■泰姬陵——爱与美的结晶
在许多人看来,泰姬陵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可是,谁又知道它的建造者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究竟有多么残忍呢?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邦亚格拉市郊。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两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泰姬陵作为陵墓建筑中的典范,一直被人们瞻仰和称颂。还因为它背后有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泰姬陵更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人们的心里,泰姬陵是爱与美的结晶,传颂了一段伟大的爱情故事。然而,泰姬陵的建造也许并不是出自伟大的爱情,其中可能隐藏了充满血腥和卑下的个人目的。
1631年,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的妻子死于难产。沙贾汗伤心欲绝,据说他穿了两年丧服(据另一记载,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变白了)。他发誓要建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现其永恒的爱情。为避免日后有其他陵墓胜过泰姬陵,沙贾汗竟残忍地在陵墓完工后砍掉设计师的头,又砍掉众工匠的手,其血腥程度可谓世间少有!
举世闻名的泰姬陵的陵墓建筑群包括大门、玛哈墓、两座清真寺、四座尖塔和一些附属建筑物,全部设计互相配合,浑然一体。陵墓高约250尺,耸立河边,气势雄伟。陵园占地42亩,布局精巧,其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宫内墙上,珠宝镶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寝宫分五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红砂石筑成。
当初修建泰姬陵的石匠、金饰工、雕刻家和书法家以十分精巧的手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石作装饰,如中国西藏的宝石、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石、阿拉伯的珊瑚等多达43种。墓内到处可见纯银烛台、纯金灯座、华丽的波斯地毯。雕花大理石棺四周更围了一道纯金的栏杆。1857年,莫卧儿帝国覆亡,泰姬陵内的金银珠宝被人抢掠一空。幸而陵墓本身并未受到破坏,劫后几百年来依然屹立于河畔,被人们视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无法解释的珊瑚石城堡
失恋的李特斯奈克沉默了20年,最后,他用一座奇特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为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画上了句号。可是,难道心中有爱,就能一个人建造起一座城堡?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座奇特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这座迷宫般的珊瑚石城堡,浩大空旷,怪石矗立,厅堂、喷泉、石雕精巧玲珑,千姿百态,使人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的仙境。最让人惊奇的是,城堡内有一扇重达9吨的石门,但这扇玄妙莫测的巨大石门,只要小孩轻轻一推,竟会缓缓开启。前去参观的物理学家、建筑学家至今不解其中奥秘。
城堡的主人李特斯奈克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1887年,他出生于拉脱维亚。他在失恋之后,远走美国,定居佛罗里达州。他虽身在异国,心中仍痴情地怀念失去的恋人,决心利用他住所附近的珊瑚石建造一座城堡,献给他永恒爱恋着的无情的情人。
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在自己住所附近的岩床上凿珊瑚石来建造城堡。但由于他在城堡外用珊瑚石砌起了一道8米高的围墙,外人根本无法窥视里面的建筑情况。因此,没有人看到过他的劳作。到了40年代末,这座珊瑚石城堡终于屹立起来了。然而,李特斯奈克却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于1951年在迈阿密医院里溘然长逝。
很多人在参观了这座壮观的城堡之后,无不产生这样的疑窦:这座神奇的城堡是不是由李特斯奈克一人所建?不少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认为,珊瑚石城堡不可能由李特斯奈克一人所建。李特斯奈克个子矮小,体重只有110磅,只身一人进行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先进的现代化起重设备,他怎能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吊起一块重达9吨的巨石?更令人生疑的是,从来没有人亲眼看见过李特斯奈克进行工作。据说,他只在太阳落山后才开始他的建造工程,并拒绝任何人进入他的园子来看他如何工作。
在城堡内,竖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火星、土星。一张硕大的石桌被凿成佛罗里达州的图形。城堡内有两件用珊瑚石制成的天象仪,其日晷仪可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显示时间,其误差不会超过五分钟。还有一座用两块珊瑚石制成的北极望远镜,第一块上面被钻了一个直径为1英寸的小孔,其高度与人立地观测齐平。旁边是一根拔地而起的25米高的柱,顶头钻了一个大孔,在晴朗的夜空,通过小孔就可观测到石柱上空的北极星。李特斯奈克绝不可能造出这么精密、高超的天文仪器,有人猜测这个奇迹其实并不是李特斯奈克的作品,而极有可能是天外高级智慧来客所为。他们认为,李特斯奈克可通过石制仪器来观测天外来客的行踪,外星人很可能在城堡内着陆过。李特斯奈克得到外星人的帮助,利用反重力来移动那些巨大的石块。
也有人以为,古人尚能完成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李特斯奈克也可能一人建成珊瑚石城堡。可能他掌握了一些已湮灭于世的远古建筑技艺,故而能独立完成这座露天城堡。只是因为今人已无法知晓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得李特斯奈克建城堡的真相被掩盖起来了,产生了种种推测和猜想。如果我们不相信李特斯奈克能独自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又是谁帮助了他呢?
李特斯奈克传奇般的身世和谜一般的城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不少人想揭开神秘的城堡内幕,但结果均不能令人信服。
■巴西“七城”之谜
巴西“七城”遭遇的毁灭性的破坏,犹如今天的核武器实验场。在这样的一座死亡之城,这些现象都是怎样产生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被公众认可的原因。
在巴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古迹。这其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七城”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这个谜团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解开,因而吸引了众多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蜂拥而至。
“七城”在巴西特雷西纳的北边,位于小城皮里皮里和里奥隆格之间。它的纬度差不多是在赤道上,离海边只有三百多公里。初到“七城”的人会发现,这里并不杂乱,没有一般古迹那样层层堆积的石头建筑物,没有带着尖尖的棱角和人工雕刻条纹的独石柱,而是透着一种神秘的死亡气息。如今的“七城”遗址,其样貌和《圣经》中所描述的被上天用烈火和硫黄消灭掉的罪恶之地十分相似。这里没有辉煌,有的只是寂静。令人恐怖的是,这里石头被可怕的力量熔化了,仿佛大火瞬间烧过一样,一切都毁灭了。在这里,稀奇古怪的石头造型遍地都是,被分成数段的怪物巨兽的尸骨别别扭扭地刺向天空。然而,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的发掘,科学家在“七城”里还没挖掘出人的尸骨。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七城”已经消失了,人们已经不可能看到它本来的面貌了。从考古学家精心绘制的复原的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七城”周围的界线是一个相当精确的直径为20公里的圆圈。在这个圆圈里,“七城”被清清楚楚地分成七个区。在这七个区里,考古学家可发现碉堡、街道、神庙、篱笆、地下槽罐、大墙等遗迹。然而,“七城”的神秘所在自有其不同的特点。首先,龟甲状地貌是“七城”荒野中有着特殊魅力的东西。由于缺乏研究,人们对这个地区何以出现这种地貌解释不通。再者,使考古学家和科学家诧异的是,岩石层中露出许多被压成碎骨状的金属块,在尚未倒塌的墙壁上还可见到呈长长点滴状的锈迹,并且这些锈迹仍在蔓延着。在这样的一座死亡之城,这些现象都是怎样产生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被公众认可的原因。
然而,最令考古学家和科学家无法理解的是,在岩壁上有许多图画,有圆圈、轮子(带轮辐的)、太阳、圆圈中的圆圈、圆圈中的四角、十字和星辰的变体。有一幅画是这样的:首先是一条直线,在线下摆动着四个如同五线谱头的球体。由于史前的人不认识记谱符号,这些东西肯定是另一种意思。画上有一个古印度浮雕,印度研究人员根据梵文鉴定这块浮雕描绘的竟然是一种飞行器。这些岩画中最具特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画有宇航员的一面墙,两个戴着圆形头盔的人物,在他们上方有一个东西,仿佛飞碟。看了这些岩画,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岩壁上画了那些画?那些画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七城”的居民真的见过宇航员和飞行器?这些宇航员来自哪个星球?他们来到“七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七城”曾经相当繁荣,它又是怎么一下子变成一片废墟的呢?
寂静的“七城”已经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了,它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任由人们去寻找答案。“七城”难道又是跟外星人有关?难道是外星人的飞碟发射场?是飞碟发射的巨大火焰使这里变成了一堆废墟吗?谁能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丛林大石球——巨人的玩具
在美洲人迹罕至的丛林中,竟然有许多几十吨的石球,有人戏称之为巨人玩的石球。然而,是谁雕琢了它们呢?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2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地区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外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排列无一定规则,有的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据怪异现象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躺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加以正确的阐释。
据考察,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们的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而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不得不提出一连串颇费猜测的难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哥斯达黎加的史册中并无记载。16世纪,西班牙人曾入侵此地,但西班牙人并不知道这里有大石球。
对大石球作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百分之一,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琢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他们无法完成这些杰作。诚然,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琢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有一点必须肯定,雕琢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转动石块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直径大到几十米的石球是他们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琢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间,长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宇宙飞船降临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对上述奇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便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着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这里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有的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大石球是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的太阳神、月亮神等的雕像。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大石球可能是古人墓葬的标志,因为曾在古墓穴中发现过小石球。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大石球便成了考古学中的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