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硝烟弥漫下的玄机——战争疑云篇 (2/2)
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安葬。”署名为英国皇家空军。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德国,举国为之震惊。德国军人纷纷传告着这个可怕的消息,士气低沉,因为里希特霍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空军飞行员。他曾在空战中击落80架敌机,击毙了87名飞行员,创造了这次大战中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
1892年5月2日,里希特霍芬出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1915年,他进入航空队。但由于天资并不太好,学完飞行后,被分到东线充当后坐侦察员。经过他的一再要求,里希特霍芬终于改为战斗机驾驶员,调往战事正酣的西线。凡尔登战役开始后,里希特霍芬被选入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多·波尔克的天才飞行员领导的第二狩猎小队。1916年9月,里希特霍芬投入第一次空战,旗开得胜,击落一架英国飞机。仅1917年4月一个月中他就击落了21架敌机,因而名声大噪。英国的王牌飞行员霍克就是丧命在他手中。印有他头像的明信片在全德国出售。因为他的飞机被漆成血红色,他也被称为“红色男爵”。
1918年4月21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作为曾击落协约国80架飞机的王牌飞行员,他的生命终止了。然而,对他的死却存在争议,英国皇家空军和澳大利亚军队都认为是他们击落了里希特霍芬的飞机。
按照英国方面的说法,这一天在皇家空军服役的加拿大人罗伊·布朗上尉率领第209飞行队驾驶一队骆驼飞机飞往前线。途中,他们遭遇了里希特霍芬率领的九架福克飞机,一场血战不可避免地展开。战争后期,协约国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混战中,德军飞机一架一架被击落。杀红了眼的里希特霍芬紧紧咬住一架敌机不放。布朗看到危险,立即赶来对准这架红色三翼战斗机的尾部进行了干扰性攻击,激动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就撞向布朗,布朗急忙向右避开。二人翻翻滚滚地缠斗在一起,旗鼓相当,不一会双方的飞机都负了伤,但未丧失战斗力。聪明的布朗且战且退,将空战引入己方上空,里希特霍芬紧追不舍。在100米的高度上,协约国地面士兵用步枪和机枪对他猛烈射击。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命中了里希特霍芬,他头部中弹,飞机坠毁在战壕里。
而澳大利亚方面对此持有异议,认为飞机是被布置在协约国防线的澳大利亚炮兵击落的。当时,正巧里希特霍芬的飞机飞到澳大利亚第四师第24机关炮连的阵地上空。里希特霍芬的飞机被布朗击中后只是受了点轻伤,他驾机下滑返航。澳大利亚炮兵的猛烈炮火击中里希特霍芬飞机的前部。飞机摇摇晃晃,旋转而下,重重地摔在炮兵阵地附近,起落架摔坏。澳大利亚炮兵连忙爬上飞机,发现里希特霍芬已经断气。澳大利亚方面坚持认为,这架飞机是被地面炮火击落的,是被炮手波普金和韦斯顿击落的。
尽管英国和澳大利亚为是谁击落里希特霍芬而争吵不休,但他们还是共同为这位敌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示对他的尊敬。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是谁杀死了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伟大的王牌飞行员。
■斯大林为何对德军突袭不设防
二战发生后,人们认为苏德爆发战争是迟早的事,并且苏联业已获得德国可能发动袭击的情报。可是,斯大林为何不事先预防德军的突袭呢?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后,希特勒称霸西欧大陆,威逼英国,不可一世。他认为,蓄谋已久的计划已经实现,在欧洲和全世界建立法西斯德国霸权的时候已经来到。此时,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主要障碍。因此,希特勒决定把其战略重心由西方转向东方,把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指令,正式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并非毫无警觉。但是,考虑到自身应变措施还不够充分,苏联希望尽可能避免或延缓苏德关系的破裂,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为此目的,苏联极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诚意,继续遵照两国贸易协定交货,并在广播上驳斥那些预告苏德之间即将开战的预言。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190个师又三个独立旅、共约550多万人,47000门火炮,4500架飞机,4500辆坦克,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在漫长的战线上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德军就像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方面则毫无防备。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一个师一个军整建制地被德军消灭或俘虏。入侵后一个月,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
在经历短暂的心理震荡之后,苏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权。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最高统帅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摆脱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不过,据后来披露的内幕显示,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曾从多个渠道得知德国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其中一些情报准确地告知了德军的规模和战争开始的时间。按1973年的统计,斯大林至少获得过84份类似的报告,但它们都被红军情报总局归入“可疑情报来源”。斯大林为什么没有作出应有防范呢?
斯大林一直相信德国会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建议。在1941年春季,斯大林的情报机关不断地发出德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斯大林重视。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他还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令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许多人指责斯大林在如此众多的警报下,居然还会轻信希特勒。但也有人认为,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希特勒,也没有完全忽视情报的存在。对此,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在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缓缓向东部移动的同时,苏联的军事机器也在发动之中。
1941年以后,德军在边境地区的集结已经越来越明显,苏军为此也作了一些准备。3月至4月间,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根据计算,西部边境地区的部队不足以抵抗德军的突击,必须从内地军区紧急动员若干个集团军,在5月初调到边境地区。5月13日,苏军总参谋部下令从内地军区向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开进并编入基辅、西部特别军区。另外,第20、24、28集团军也作好变更部署的准备。到6月,苏联在边境地区已经集结了290万人,1500架作战飞机,1800辆坦克。为了隐蔽企图,上述部队的转移是在部队野营训练的伪装下,不改变铁路正常运行时刻表而隐蔽地进行的。但是,希特勒的纳粹军向来以“闪电战”著称,苏联还是晚了一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苏联因此吃了大亏。
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的巨大损失并不能说是斯大林一个人的责任,虽然斯大林的错误判断是导致德军“闪电战”得逞的重要原因,但此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为抵抗德国的侵略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应该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秘密
一般认为,日军偷袭珠珠港完全出乎美国政府意料之外。然而,一些证据似乎表明,日军偷袭前罗斯福收到了情报。难道他真的以珍珠港为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凌晨,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珍珠港,对停泊在港内的美军重型战列舰、巡洋舰和陆上机场进行猛烈袭击。一小时后,第二次攻击波171架日机又投入战斗,珍珠港内一片火海。战斗结果,美军损失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和其他船只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基地内的美国空军飞机大部分被炸毁在机场上,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最终,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伤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美国太平洋舰队作战能力损失大半,而日军仅损失20架飞机。
珍珠港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之一。它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了美国正式参战。从珍珠港事件发生以来,全世界有许多人相信它是日本人的一次偷袭。但是,随着二战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提出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日军偷袭珠珠港完全出乎罗斯福政府意料之外。当时,美国政府虽然认识到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他们一则想继续玩弄“远东慕尼黑”阴谋,二则认为日本必然首先进攻英国与荷兰的殖民地,不会首先进攻美国,更不可能袭击远离日本6000公里的珍珠港。因此,从美国政府、美军参谋总部直到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对于日军的行动都是没有准备的。
1941年11月6日,日本东条内阁特派前驻德大使来栖三郎赴美,与驻美大使野村一起和美国谈判,并且递交了“和谈新建议”。美国国务卿赫尔于11月26日,向日方代表递交了美国政府拒绝日本建议的照会。由于美国截获和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美国方面觉察到日本将有所行动,但并不清楚日本的具体进攻目标。对此,就连日本谈判代表野村和来栖也被蒙在鼓里。日本机动部队是在11月25日向珍珠港进发的,这是赫尔向日本递交备忘录的前一天,是东乡密电上指定的“绝对最后期限”的前四天。这就是说,日本根本不需要美国的答复,在一本正经的、无效的外交换文还在继续之际,战争就已经发动了。战后,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许多国家所出版的二战史专著中,都将珍珠港事件说成是日本玩弄外交手腕、违反国际惯例的一次不宣而战的偷袭。
然而,也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人的阴谋,是美国故意让日本偷袭成功的,特别是一些日本人始终坚持认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桩特大的阴谋。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因为日军的突袭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军的战略意图没有一件达到。
据说,在日本准备偷袭珍珠港的时候,美国先进的无线电监听系统早已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得悉日本正在觊觎珍珠港。罗斯福对这件事是完全清楚的,但他故意使太平洋舰队处于无准备状态。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使得罗斯福总统很多援助英、苏、中等国的计划受到掣肘。作为极富远见的杰出政治家,罗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时援助正在艰苦奋战的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等到轴心国彻底控制了欧亚大陆后,美国将无力独自抵抗已经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轴心国。所以,早参战比晚参战有利。但国内的孤立主义只图眼前利益,不愿参战。因此,罗斯福不惜以珍珠港为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粉碎孤立主义思想。同时,还必须让日本偷袭成功,才能激起孤立主义者参战的决心。
珍珠港事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它的真相还应有更多材料的披露和进一步的研究。珍珠港事件是不是苦肉计,谁也不敢下定论,也许历史会告诉人们真相。
■诺曼底登陆之谜
诺曼底登陆对盟军来说是一次十足的军事冒险,然而,冒险成功了。诺曼底登陆是二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胜利地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军的失败。
自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红军便一直单独地在广大的欧洲大陆上与德军作战。可是,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纳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立即开始制订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是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是附近要有大港口。几经权衡比较,盟军选择了诺曼底。
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诺曼底登陆也有许多对盟军有利的条件。当时,德国潜水艇已经基本被肃清;盟军空军已经赢得了制空权;由于法国抵抗组织的破坏,法国北部已经成为“无铁路区”。另外,德国对盟军可能从什么地方登陆琢磨不清。英国成功地对德国实施了疑兵之计,他们集结了一支假的“舰队”,还发出大量电讯,造成盟军司令部在肯特的假象。此外,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也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肯特,让德国情报认为他已经受命指挥装甲部队进行主攻。
终于,德军西线司令部上了钩。德国最高统帅部判断盟军最有可能选择狭窄的多佛尔海峡登陆,而诺曼底行动只是佯攻。这就导致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战后缴获的文件表明,希特勒倒还没有完全上钩,出于外人无法理解的直觉,他反复叫嚷,要注意诺曼底!
1944年6月5日夜晚,一支由英国、美国、加拿大海军组成的强大舰队从英格兰南海岸起航出海了。这支舰队包括143艘英国和加拿大战舰,46艘美军战舰,11艘其他盟军海军战舰。为舰队打头阵的,是数百架英国皇军空军重型轰炸机。
6月6日,联军在诺曼底海岸登陆,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对德军的指挥和行动造成极大混乱。德军未能及时向装甲预备队下达向登陆场开进的命令,预备队开进时又受到联军空军阻挠,丧失了有利时机,组织不起来强有力的反击。至6月12日,诺曼底德军认为已无力夺回被占领的海滩阵地,恢复原态势时,就全面转入防御,限制联军扩大登陆场,以等待更多预备队的反突击。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诺曼底虽然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但那次战役中究竟牺牲了多少人,仍然是一个谜。据英国媒体报道,当时的战斗情形相当混乱,那些被炮弹和炸弹炸得支离破碎的尸体永远都不可能得到辨别。很多士兵落水失踪了,那些负责清点伤亡人数的士兵也被打死了,一切记录都已经不可靠了。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此役盟军共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73000人。海军损失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48艘其他舰船。德军伤亡73000人,被俘41000人,共损失11.4万人。历史学家表示,最为权威的死亡人数统计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的。即使是现在,这一片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土地仍然时不时发现一些战士的遗体。
为了削弱德军的防卫,同时还有超过19000名的诺曼底平民在联军的大规模炮火中丧生。根据诺曼底历史博物馆的记载,为了给诺曼底行动铺平道路,联军在1944年的4月和5月损失了大概12000人。统计德国人的伤亡更加困难。诺曼底历史博物馆表示,虽然数目不知道,但估计有40000人至90000人。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是以巨大的人员牺牲为代价的,逝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了,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二战中德国为何未能造出原子弹
纳粹德国为什么没能造出原子弹?几乎所有关心二战史的人都问过这个问题。德国原子弹计划负责人海森堡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何海森堡没有为希特勒成功地开发出原子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曾企图研制和使用原子弹。此举引起英、美等盟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极大惊恐。有幸的是,德国研制原子弹的企图最终未能实现,世界人民也因此得以避免一场法西斯的原子弹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庞大的核物理研究机构和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数德国最多。在核裂变研究方面,德国物理学家更是远远跑在美国的前面。早在1938年3月,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就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的实验,终于出现了物理学界期待已久的裂变效应。铀裂变的发现震惊了科学界。从原子核裂变中获得无比巨大能量的实验已突破,哪一个国家能够首先把它转为实用,就有可能利用核裂变制成威力无比的原子弹。
1939年4月,德国纳粹召集六位最出色的核物理学家,在柏林秘密讨论利用原子科学成果制造核武器。同年夏季,德国政府未加任何解释,突然禁止铀矿从它占领下的捷克运出,并且下令封锁一切有关铀的新闻。同时,从苏黎世传出消息:德国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化学工程”,由德国铀学会的物理学家指导,直接对柏林陆军武器部负责。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正在着手研制原子弹。如果数百万的德国军队装备上当时绝无仅有的核武器,希特勒就能统治世界或者毁灭世界。为了抢在希特勒的前面赶制出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提请美国当局注意正在日益逼近的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原子弹威胁。罗斯福总统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组织制订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命令全力以赴研制原子弹。
1944年底以前,同盟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德国在原子实验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匈牙利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在一篇文章中说,按照德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德国人本来在1942年就应该能够造出原子弹。
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1944年11月23日,当乔治·佩顿将军攻克德国重要的核研究基地——斯特拉斯堡时,美国执行“阿尔索斯”行动的原子谍报人员直奔斯特拉斯堡大学新建的实验室。经过仔细搜查,他们发现了隐匿于此的纳粹德国的铀计划和铀学会有关铀研究最完整的档案。获得的情报资料十分确切地表明,在1942年就有人把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告诉了希特勒。但直到1944年底,纳粹德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制工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比美国洛斯阿拉莫斯中心的研究人员要落后两年。这使美国领导人确信,来自德国的任何突然的核袭击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这时才彻底消除了当时美国人的忧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纳粹德国在核军备竞赛中由先进变为落后,而始终未能造出原子弹呢?由于法西斯当局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残酷迫害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尤其是犹太人,希特勒竟然把整个物理学讥讽为犹太物理学,任意下令逮捕持不同政见的科学家,致使像哈恩、施特拉斯曼、迈特纳、爱因斯坦、赖纳、弗里施这样出类拔萃的科学家纷纷离开德国,逃亡国外。
在原子能研究方面,德国缺乏全面的指导和统一的目标,各单位之间缺少协作。教育部、陆军部、邮政部各搞一套。希特勒满以为胜利在望,对要花长时间的新武器研制不感兴趣。他把相当大的科技力量用来研制“V-2”型导弹,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原子弹的研制。
同盟国加紧对德国进行空袭,实行闪电般的地毯式的轰炸,迫使德国的研究小组总是不断地搬家,试验设备常常是装上又拆,拆了又装,很难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角落。1942年11月,美国空军大规模空袭了德国在挪威的生产重水的里尤坎工厂,迫使该厂迁移。在前往柏林的途中,又遭到游击队的袭击,生产重水的贵重设备和大部分重水彻底破坏。很显然,这场空袭使德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遭到巨大困难。
此外,美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甚至严格到连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和国务院的高级官员事前竟毫无所知。新闻检查相当严格,禁止报纸和电台以任何方式泄漏有关原子能的消息。因此,希特勒被蒙在鼓里,完全不了解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希特勒的军需部长阿尔风特·施佩尔战后在纽伦堡被判为战犯。他曾后悔地说,要是他当时得知美国在进行“曼哈顿计划”,他就是上天入地也要想方设法赶上美国人。
正是在以上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法西斯德国才未能研制成功原子弹。否则,欧洲的版图,甚至西半球的版图将会大不一样。
■失踪了的第三颗原子弹
二战中,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这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据说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三颗原子弹。那么,这消失了的第三颗原子弹到哪里去了呢?
为了震慑邪恶势力,迫使日本投降,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日本也迅速宣告投降。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可是,有人透露,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光长崎就两颗,有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如果美国在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第三颗原子弹到哪里去了?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弄清事情的真相。近年来,真相似乎一点点浮出了水面。其中,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在其回忆录中所透露的细节无疑最具有权威性。
1945年7月24日,格罗夫斯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就提出了对日本的四个原子弹轰炸目标,它们是广岛、长崎、小仓和新潟。到7月底,确定了其中的三个目标。格罗夫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明确写道:“广岛是第一目标,小仓兵工厂和小仓是第二目标,长崎是第三目标。”为此,美国从一开始就准备了三颗原子弹。
8月6日早晨8时,两架B-29轰炸机从高空进入日本南部工业和军港城市广岛上空,其中一架装载了一颗五吨重的原子弹——“小男孩”。9点14分,装载原子弹的美机对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原子弹从被打开的自动投弹装置落入空中。45秒钟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广岛上空立刻出现强烈的白色闪光,发出天崩地裂的爆炸声。整个广岛顷刻间变成人间地狱,25万人同时丧命。
8月9日,美机又按计划对九州的海岸港口城市小仓实施原子弹轰炸。凌晨3点49分,执行投掷原子弹任务的B-29两架轰炸机和两架侦察机从美国提尼安空军基地的跑道上起飞。当它们到达小仓上空时,由于天空中有大雾,能见度低,肉眼根本看不到目标,于是决定放弃轰炸小仓,然后飞向第三目标长崎。长崎上空同样是云雾重重,但这一次飞机是不可能带着核弹返回的,于是临时决定采用雷达轰炸。当飞机作好投弹预备的时候,空中的云雾忽然散开了,轰炸员果断地把两颗核弹投了下去。
事后,美国战略轰炸统计局估计长崎约有35000人死亡,60000人受伤。格罗夫斯在事后听到伤亡人数时说:“这个数字比我们原来估计的要少得多。”原子弹是投下了,但它们落地之后的情况却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这两颗原子弹中只爆炸了一颗。
当时,日本长崎的防空报告准确地记录下了这一情况:“本日10时50分B-29两架,自熊本县天草方向北进,经岛原半岛西部橘湾上空入侵长崎市上空,11时2分投下附有降落伞新型炸弹两个。”这说明当时确实投掷了两颗原子弹。由于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偏离目标约2000米,另一颗未爆炸的原子弹并没有受到损害。接到报告后,日军大本营立即派人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严密看管起来。由于日本注定将成为战败国,而且帝国大学的原子加速器已遭到美国飞机轰炸的破坏,因此日本无法研制原子弹。后来,日本人从关乎民族利益考虑,决定将原子弹交给苏联。
由于苏联已经从参加过美国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科学家法拉奇那里得到了美国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重要的科技情报,又从日本人手里得到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的实物,很快就在1949年8月29日4时,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苏联原子弹爆炸的消息震惊了美国总统杜鲁门,他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自从1938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轰击铀而发生了裂变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和逃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经过了七年努力,才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为此美国动用了50万人,花费了23亿美元。这样巨大的开支,对于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美国预言苏联至少需要20年才能造出原子弹。
至此,美国才知道,为什么当初在长崎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数与他们预先估计的有如此大的出入,为什么苏联这么快就可以研制出原子弹与他们抗衡……然而,一切都晚了!
■美军猪湾入侵为何失败
古巴一直是美国在美洲的头号敌人。为了颠覆古巴,美国扶植了许多古巴反对势力。可是,勇敢的古巴人经受住了考验,使美国的猪湾入侵阴谋失败。
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长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新的革命政权。从那之后,卡斯特罗就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政府担心距离美国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将成为苏联威胁美国的滩头堡,一直企图颠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权。
从1960年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开始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多米尼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纠集古巴流亡分子,随时准备登陆古巴,推翻卡斯特罗革命政权。
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1500名经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过的古巴流亡人员组成的“2506”突击旅分乘13条船从尼加拉瓜的贝尔萨斯港出发,在古巴猪湾登陆,占领了长滩和吉隆滩,并继续向北推进。古巴军队和民兵与入侵的美国雇佣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三天后,“2506”旅被古巴政府军击毙击伤114人,其余1113人被俘获,猪湾入侵宣告失败。这一天恰巧是肯尼迪总统上任后的第90天。事后,肯尼迪总统不得不在美国大众面前公开承认猪湾事件是一件绝不能再发生的错误,声称对该事件负全责。这起事件让美国政府大为难堪,成为世界媒体嘲讽的对象。
由美国作坚强后盾的猪湾入侵怎么会失败呢?入侵古巴的计划早在艾森豪威尔任期内即1960年3月就已拟就,并得到总统的批准,当时被称做“冥王星行动”。肯尼迪总统上任后,该计划逐渐扩大,由装备有坦克、飞机的约1500名古巴流亡人员组成的“2506”旅在古巴实施两栖登陆,占领滩头,并向纵深处发展,然后把迈阿密的古巴流亡政府空运回古巴,由它出面请求美国援助,以此最后击败卡斯特罗。但显然区区1500人是难以与卡斯特罗的20万军队相抗衡的,更不用说向纵深发展了。原来预计古巴境内有5000人左右反政府武装人员,但实际上只有50人加入入侵部队。原计划登陆时不会遇到抵抗,并有足够时间建立滩头工事,因为估计卡斯特罗需要时间调动军队,但此幻想也破灭了。“2506”旅从一开始登陆,就遭到一个多营民兵的阻击,卡斯特罗当天就调动部署好装备有坦克的部队对付入侵。出师不利,看来这一计划注定是要失败的了。
按照预定的计划,美国空军在登陆前准备出动三批共40架次B-26轰炸机,攻击约40个古巴军事目标。飞机将涂上古巴空军标记,由中央情报局的飞行员和经美国训练的古巴人联合驾驶。但是,在肯尼迪的命令下,第一批只出动了八架飞机,并在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后,完全取消了以后两批飞机的轰炸,这就使古巴空军仍拥有机场和飞机。后来,美军虽然派出“博克塞”号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但由于只限于保护B-26轰炸机和运输船只,不能直接向卡斯特罗的部队和飞机开火,因而只能眼看着入侵部队被古巴政府军打得落花流水。因此,缺乏足够的空军支持是此次入侵失败的致命点。
此外,入侵计划的泄露也可能是导致美国猪湾事件失败的原因。早在1960年3月,入侵古巴计划就已确定,并有两批近50名受到特别训练的古巴人先行潜入古巴,以便与国内反卡斯特罗的抵抗力量相联系,使国内外反政府力量里应外合,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但这些人一潜入古巴,即被捕获,卡斯特罗由此可能得知入侵计划。为了配合猪湾入侵,中央情报局还企图暗杀卡斯特罗,派杀手在卡斯特罗经常光顾的饭店等候下毒。但偏偏那段时间卡斯特罗没有露面,暗杀行动可能已经泄露了。
以上的种种猜测表明,猪湾入侵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很多史实,美国和古巴都没有完全披露,使猪湾事件更添神秘色彩。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机为何外飞
伊拉克战机未曾战斗便飞赴近邻伊朗,是为保存实力,还是空军的叛变呢?萨达姆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每天出动7000架次飞机对伊拉克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狂轰滥炸。号称是“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拥有700多架先进战机的伊拉克空军却按兵不动,被动挨炸。不仅如此,从1月26日开始,先后有100多架飞机纷纷飞往邻国伊朗。
海湾战争的帷幕刚拉开不久,伊拉克空军就演出这场战机东南飞的“好戏”,真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对此情况,伊拉克当局却一直守口如瓶,保持缄默,从而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战火猛烈燃烧之际,伊拉克战机为何不迎头起飞,痛击敌机,却远走高飞,这究竟是“阳谋”,还是“阴谋”?是“出逃”还是“避难”?是“厌战”还是“保存实力”?到底有多少架飞机外飞?它们的最终命运如何?至今这一系列疑团尚徘徊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这支自诩为“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到底搞什么鬼?西方新闻媒体曾对伊军战机外飞事件大肆报道,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令人难辨真伪。
根据当时许多西方观察家的猜测和判断,这可能是伊拉克当局保存战斗实力所采取的一种韬晦之计。由于两伊战争刚刚结束,双方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因此,把一部分先进的战机转移到邻国伊朗境内保存起来,较之留在国内用钢筋水泥修筑的地下掩蔽体内更为安全,故而战机纷纷外飞。然而,伊朗驻法国大使阿哈尼先后两次向外界否认两伊有过这样的默契或协议。
也有一些人猜测,伊拉克国内的一起未遂政变可能是伊拉克战机外飞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更是盼望伊国内发生内讧或政变,以此推翻萨达姆政权。据西方媒体猜测,在海湾战争初期,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和伊占科威特的空袭取得了成功,摧毁了36枚飞毛腿导弹和300多架飞机。这使萨达姆总统大为恼火,他以“防空不力”为理由,处死了一名空军司令和一名防空司令。于是,效忠这两位司令的伊拉克空军将军和一些飞行员发动了一场未遂政变。东窗事发后,这些飞行员纷纷寻找机会,驾机出逃,飞往伊朗,寻求避难。
还有消息宣称,海湾战争期间,除向驻科伊军投放大量的收音机以及传单之外,多国部队还在美国示意下向伊本土投放了数以百万计的传单,规劝他们弃械投降。这一伎俩多多少少收到了一些效果。可以说,心理战虽谈不上所获颇丰,但毕竟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据说,“沙漠风暴”计划开始后,美国空军诧异地发现,他们几乎遇不到任何伊拉克战机的拦截。许多西方人士认为,伊空军有可能是开小差,临阵脱逃,以免多国部队“以石击卵”。
伊拉克战机接二连三飞往伊朗一事,使执行“沙漠风暴”的美军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看到数以百计的伊军战机受制于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致使伊空军无法发挥应敌效应,只能外逃。另一方面,他们也意识这些外飞的战机日后有可能东山再起,后发制人,使美军腹背受敌,这对多国部队是一大威胁。但是,这一担忧是多余的,因为事后证明,伊军战斗机并没有做出这一“惊人之举”。
那么,到底有多少飞机飞往伊朗呢?它们的结局又是如何?据西方军事观察家分析,海湾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拥有各种类型飞机1300多架,其中作战飞机700多架。虽有一定的实战能力,但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强大的空军优势对垒,力量仍是相差悬殊。因此,战争一开始,由于美国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使伊拉克空军难以起飞作战。起初,只有50多架飞机外逃远飞,后来增至100多架。截至1991年2月10日,已多达145架。其中包括米格-27、米格-29歼击机和幻影F-1战斗轰炸机等性能最好的战机,还有少数民航客机等。
对于这批飞来的财富,伊朗政府最初的态度是将这批战机连同其飞行员一起扣留到战后再归还伊拉克。但事后不久,伊朗当局又改口说,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负有战事责任,有可能考虑将这批飞机作为战争赔偿。然而,海湾战事早已结束,伊拉克究竟是否索回了飞跑的战机,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出逃”抑或“避难”、“阴谋”抑或“无计”、“厌战”抑或“保存实力”……至今这一系列疑团仍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中,引起多方揣测,但无人知晓其中真正的动机。
安葬。”署名为英国皇家空军。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德国,举国为之震惊。德国军人纷纷传告着这个可怕的消息,士气低沉,因为里希特霍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空军飞行员。他曾在空战中击落80架敌机,击毙了87名飞行员,创造了这次大战中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
1892年5月2日,里希特霍芬出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1915年,他进入航空队。但由于天资并不太好,学完飞行后,被分到东线充当后坐侦察员。经过他的一再要求,里希特霍芬终于改为战斗机驾驶员,调往战事正酣的西线。凡尔登战役开始后,里希特霍芬被选入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多·波尔克的天才飞行员领导的第二狩猎小队。1916年9月,里希特霍芬投入第一次空战,旗开得胜,击落一架英国飞机。仅1917年4月一个月中他就击落了21架敌机,因而名声大噪。英国的王牌飞行员霍克就是丧命在他手中。印有他头像的明信片在全德国出售。因为他的飞机被漆成血红色,他也被称为“红色男爵”。
1918年4月21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作为曾击落协约国80架飞机的王牌飞行员,他的生命终止了。然而,对他的死却存在争议,英国皇家空军和澳大利亚军队都认为是他们击落了里希特霍芬的飞机。
按照英国方面的说法,这一天在皇家空军服役的加拿大人罗伊·布朗上尉率领第209飞行队驾驶一队骆驼飞机飞往前线。途中,他们遭遇了里希特霍芬率领的九架福克飞机,一场血战不可避免地展开。战争后期,协约国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混战中,德军飞机一架一架被击落。杀红了眼的里希特霍芬紧紧咬住一架敌机不放。布朗看到危险,立即赶来对准这架红色三翼战斗机的尾部进行了干扰性攻击,激动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就撞向布朗,布朗急忙向右避开。二人翻翻滚滚地缠斗在一起,旗鼓相当,不一会双方的飞机都负了伤,但未丧失战斗力。聪明的布朗且战且退,将空战引入己方上空,里希特霍芬紧追不舍。在100米的高度上,协约国地面士兵用步枪和机枪对他猛烈射击。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命中了里希特霍芬,他头部中弹,飞机坠毁在战壕里。
而澳大利亚方面对此持有异议,认为飞机是被布置在协约国防线的澳大利亚炮兵击落的。当时,正巧里希特霍芬的飞机飞到澳大利亚第四师第24机关炮连的阵地上空。里希特霍芬的飞机被布朗击中后只是受了点轻伤,他驾机下滑返航。澳大利亚炮兵的猛烈炮火击中里希特霍芬飞机的前部。飞机摇摇晃晃,旋转而下,重重地摔在炮兵阵地附近,起落架摔坏。澳大利亚炮兵连忙爬上飞机,发现里希特霍芬已经断气。澳大利亚方面坚持认为,这架飞机是被地面炮火击落的,是被炮手波普金和韦斯顿击落的。
尽管英国和澳大利亚为是谁击落里希特霍芬而争吵不休,但他们还是共同为这位敌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示对他的尊敬。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是谁杀死了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伟大的王牌飞行员。
■斯大林为何对德军突袭不设防
二战发生后,人们认为苏德爆发战争是迟早的事,并且苏联业已获得德国可能发动袭击的情报。可是,斯大林为何不事先预防德军的突袭呢?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后,希特勒称霸西欧大陆,威逼英国,不可一世。他认为,蓄谋已久的计划已经实现,在欧洲和全世界建立法西斯德国霸权的时候已经来到。此时,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主要障碍。因此,希特勒决定把其战略重心由西方转向东方,把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指令,正式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并非毫无警觉。但是,考虑到自身应变措施还不够充分,苏联希望尽可能避免或延缓苏德关系的破裂,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为此目的,苏联极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诚意,继续遵照两国贸易协定交货,并在广播上驳斥那些预告苏德之间即将开战的预言。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190个师又三个独立旅、共约550多万人,47000门火炮,4500架飞机,4500辆坦克,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在漫长的战线上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德军就像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方面则毫无防备。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一个师一个军整建制地被德军消灭或俘虏。入侵后一个月,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
在经历短暂的心理震荡之后,苏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权。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最高统帅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摆脱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不过,据后来披露的内幕显示,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曾从多个渠道得知德国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其中一些情报准确地告知了德军的规模和战争开始的时间。按1973年的统计,斯大林至少获得过84份类似的报告,但它们都被红军情报总局归入“可疑情报来源”。斯大林为什么没有作出应有防范呢?
斯大林一直相信德国会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建议。在1941年春季,斯大林的情报机关不断地发出德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斯大林重视。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他还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令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许多人指责斯大林在如此众多的警报下,居然还会轻信希特勒。但也有人认为,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希特勒,也没有完全忽视情报的存在。对此,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在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缓缓向东部移动的同时,苏联的军事机器也在发动之中。
1941年以后,德军在边境地区的集结已经越来越明显,苏军为此也作了一些准备。3月至4月间,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根据计算,西部边境地区的部队不足以抵抗德军的突击,必须从内地军区紧急动员若干个集团军,在5月初调到边境地区。5月13日,苏军总参谋部下令从内地军区向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开进并编入基辅、西部特别军区。另外,第20、24、28集团军也作好变更部署的准备。到6月,苏联在边境地区已经集结了290万人,1500架作战飞机,1800辆坦克。为了隐蔽企图,上述部队的转移是在部队野营训练的伪装下,不改变铁路正常运行时刻表而隐蔽地进行的。但是,希特勒的纳粹军向来以“闪电战”著称,苏联还是晚了一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苏联因此吃了大亏。
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的巨大损失并不能说是斯大林一个人的责任,虽然斯大林的错误判断是导致德军“闪电战”得逞的重要原因,但此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为抵抗德国的侵略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应该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秘密
一般认为,日军偷袭珠珠港完全出乎美国政府意料之外。然而,一些证据似乎表明,日军偷袭前罗斯福收到了情报。难道他真的以珍珠港为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凌晨,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珍珠港,对停泊在港内的美军重型战列舰、巡洋舰和陆上机场进行猛烈袭击。一小时后,第二次攻击波171架日机又投入战斗,珍珠港内一片火海。战斗结果,美军损失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和其他船只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基地内的美国空军飞机大部分被炸毁在机场上,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最终,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伤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美国太平洋舰队作战能力损失大半,而日军仅损失20架飞机。
珍珠港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之一。它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了美国正式参战。从珍珠港事件发生以来,全世界有许多人相信它是日本人的一次偷袭。但是,随着二战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提出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日军偷袭珠珠港完全出乎罗斯福政府意料之外。当时,美国政府虽然认识到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他们一则想继续玩弄“远东慕尼黑”阴谋,二则认为日本必然首先进攻英国与荷兰的殖民地,不会首先进攻美国,更不可能袭击远离日本6000公里的珍珠港。因此,从美国政府、美军参谋总部直到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对于日军的行动都是没有准备的。
1941年11月6日,日本东条内阁特派前驻德大使来栖三郎赴美,与驻美大使野村一起和美国谈判,并且递交了“和谈新建议”。美国国务卿赫尔于11月26日,向日方代表递交了美国政府拒绝日本建议的照会。由于美国截获和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美国方面觉察到日本将有所行动,但并不清楚日本的具体进攻目标。对此,就连日本谈判代表野村和来栖也被蒙在鼓里。日本机动部队是在11月25日向珍珠港进发的,这是赫尔向日本递交备忘录的前一天,是东乡密电上指定的“绝对最后期限”的前四天。这就是说,日本根本不需要美国的答复,在一本正经的、无效的外交换文还在继续之际,战争就已经发动了。战后,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许多国家所出版的二战史专著中,都将珍珠港事件说成是日本玩弄外交手腕、违反国际惯例的一次不宣而战的偷袭。
然而,也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人的阴谋,是美国故意让日本偷袭成功的,特别是一些日本人始终坚持认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桩特大的阴谋。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因为日军的突袭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军的战略意图没有一件达到。
据说,在日本准备偷袭珍珠港的时候,美国先进的无线电监听系统早已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得悉日本正在觊觎珍珠港。罗斯福对这件事是完全清楚的,但他故意使太平洋舰队处于无准备状态。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使得罗斯福总统很多援助英、苏、中等国的计划受到掣肘。作为极富远见的杰出政治家,罗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时援助正在艰苦奋战的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等到轴心国彻底控制了欧亚大陆后,美国将无力独自抵抗已经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轴心国。所以,早参战比晚参战有利。但国内的孤立主义只图眼前利益,不愿参战。因此,罗斯福不惜以珍珠港为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粉碎孤立主义思想。同时,还必须让日本偷袭成功,才能激起孤立主义者参战的决心。
珍珠港事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它的真相还应有更多材料的披露和进一步的研究。珍珠港事件是不是苦肉计,谁也不敢下定论,也许历史会告诉人们真相。
■诺曼底登陆之谜
诺曼底登陆对盟军来说是一次十足的军事冒险,然而,冒险成功了。诺曼底登陆是二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胜利地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军的失败。
自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红军便一直单独地在广大的欧洲大陆上与德军作战。可是,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纳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立即开始制订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是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是附近要有大港口。几经权衡比较,盟军选择了诺曼底。
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诺曼底登陆也有许多对盟军有利的条件。当时,德国潜水艇已经基本被肃清;盟军空军已经赢得了制空权;由于法国抵抗组织的破坏,法国北部已经成为“无铁路区”。另外,德国对盟军可能从什么地方登陆琢磨不清。英国成功地对德国实施了疑兵之计,他们集结了一支假的“舰队”,还发出大量电讯,造成盟军司令部在肯特的假象。此外,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也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肯特,让德国情报认为他已经受命指挥装甲部队进行主攻。
终于,德军西线司令部上了钩。德国最高统帅部判断盟军最有可能选择狭窄的多佛尔海峡登陆,而诺曼底行动只是佯攻。这就导致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战后缴获的文件表明,希特勒倒还没有完全上钩,出于外人无法理解的直觉,他反复叫嚷,要注意诺曼底!
1944年6月5日夜晚,一支由英国、美国、加拿大海军组成的强大舰队从英格兰南海岸起航出海了。这支舰队包括143艘英国和加拿大战舰,46艘美军战舰,11艘其他盟军海军战舰。为舰队打头阵的,是数百架英国皇军空军重型轰炸机。
6月6日,联军在诺曼底海岸登陆,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对德军的指挥和行动造成极大混乱。德军未能及时向装甲预备队下达向登陆场开进的命令,预备队开进时又受到联军空军阻挠,丧失了有利时机,组织不起来强有力的反击。至6月12日,诺曼底德军认为已无力夺回被占领的海滩阵地,恢复原态势时,就全面转入防御,限制联军扩大登陆场,以等待更多预备队的反突击。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诺曼底虽然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但那次战役中究竟牺牲了多少人,仍然是一个谜。据英国媒体报道,当时的战斗情形相当混乱,那些被炮弹和炸弹炸得支离破碎的尸体永远都不可能得到辨别。很多士兵落水失踪了,那些负责清点伤亡人数的士兵也被打死了,一切记录都已经不可靠了。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此役盟军共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73000人。海军损失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48艘其他舰船。德军伤亡73000人,被俘41000人,共损失11.4万人。历史学家表示,最为权威的死亡人数统计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的。即使是现在,这一片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土地仍然时不时发现一些战士的遗体。
为了削弱德军的防卫,同时还有超过19000名的诺曼底平民在联军的大规模炮火中丧生。根据诺曼底历史博物馆的记载,为了给诺曼底行动铺平道路,联军在1944年的4月和5月损失了大概12000人。统计德国人的伤亡更加困难。诺曼底历史博物馆表示,虽然数目不知道,但估计有40000人至90000人。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是以巨大的人员牺牲为代价的,逝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了,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二战中德国为何未能造出原子弹
纳粹德国为什么没能造出原子弹?几乎所有关心二战史的人都问过这个问题。德国原子弹计划负责人海森堡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何海森堡没有为希特勒成功地开发出原子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曾企图研制和使用原子弹。此举引起英、美等盟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极大惊恐。有幸的是,德国研制原子弹的企图最终未能实现,世界人民也因此得以避免一场法西斯的原子弹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庞大的核物理研究机构和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数德国最多。在核裂变研究方面,德国物理学家更是远远跑在美国的前面。早在1938年3月,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就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的实验,终于出现了物理学界期待已久的裂变效应。铀裂变的发现震惊了科学界。从原子核裂变中获得无比巨大能量的实验已突破,哪一个国家能够首先把它转为实用,就有可能利用核裂变制成威力无比的原子弹。
1939年4月,德国纳粹召集六位最出色的核物理学家,在柏林秘密讨论利用原子科学成果制造核武器。同年夏季,德国政府未加任何解释,突然禁止铀矿从它占领下的捷克运出,并且下令封锁一切有关铀的新闻。同时,从苏黎世传出消息:德国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化学工程”,由德国铀学会的物理学家指导,直接对柏林陆军武器部负责。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正在着手研制原子弹。如果数百万的德国军队装备上当时绝无仅有的核武器,希特勒就能统治世界或者毁灭世界。为了抢在希特勒的前面赶制出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提请美国当局注意正在日益逼近的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原子弹威胁。罗斯福总统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组织制订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命令全力以赴研制原子弹。
1944年底以前,同盟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德国在原子实验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匈牙利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在一篇文章中说,按照德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德国人本来在1942年就应该能够造出原子弹。
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1944年11月23日,当乔治·佩顿将军攻克德国重要的核研究基地——斯特拉斯堡时,美国执行“阿尔索斯”行动的原子谍报人员直奔斯特拉斯堡大学新建的实验室。经过仔细搜查,他们发现了隐匿于此的纳粹德国的铀计划和铀学会有关铀研究最完整的档案。获得的情报资料十分确切地表明,在1942年就有人把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告诉了希特勒。但直到1944年底,纳粹德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制工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比美国洛斯阿拉莫斯中心的研究人员要落后两年。这使美国领导人确信,来自德国的任何突然的核袭击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这时才彻底消除了当时美国人的忧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纳粹德国在核军备竞赛中由先进变为落后,而始终未能造出原子弹呢?由于法西斯当局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残酷迫害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尤其是犹太人,希特勒竟然把整个物理学讥讽为犹太物理学,任意下令逮捕持不同政见的科学家,致使像哈恩、施特拉斯曼、迈特纳、爱因斯坦、赖纳、弗里施这样出类拔萃的科学家纷纷离开德国,逃亡国外。
在原子能研究方面,德国缺乏全面的指导和统一的目标,各单位之间缺少协作。教育部、陆军部、邮政部各搞一套。希特勒满以为胜利在望,对要花长时间的新武器研制不感兴趣。他把相当大的科技力量用来研制“V-2”型导弹,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原子弹的研制。
同盟国加紧对德国进行空袭,实行闪电般的地毯式的轰炸,迫使德国的研究小组总是不断地搬家,试验设备常常是装上又拆,拆了又装,很难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角落。1942年11月,美国空军大规模空袭了德国在挪威的生产重水的里尤坎工厂,迫使该厂迁移。在前往柏林的途中,又遭到游击队的袭击,生产重水的贵重设备和大部分重水彻底破坏。很显然,这场空袭使德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遭到巨大困难。
此外,美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甚至严格到连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和国务院的高级官员事前竟毫无所知。新闻检查相当严格,禁止报纸和电台以任何方式泄漏有关原子能的消息。因此,希特勒被蒙在鼓里,完全不了解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希特勒的军需部长阿尔风特·施佩尔战后在纽伦堡被判为战犯。他曾后悔地说,要是他当时得知美国在进行“曼哈顿计划”,他就是上天入地也要想方设法赶上美国人。
正是在以上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法西斯德国才未能研制成功原子弹。否则,欧洲的版图,甚至西半球的版图将会大不一样。
■失踪了的第三颗原子弹
二战中,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这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据说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三颗原子弹。那么,这消失了的第三颗原子弹到哪里去了呢?
为了震慑邪恶势力,迫使日本投降,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日本也迅速宣告投降。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可是,有人透露,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光长崎就两颗,有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如果美国在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第三颗原子弹到哪里去了?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弄清事情的真相。近年来,真相似乎一点点浮出了水面。其中,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在其回忆录中所透露的细节无疑最具有权威性。
1945年7月24日,格罗夫斯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就提出了对日本的四个原子弹轰炸目标,它们是广岛、长崎、小仓和新潟。到7月底,确定了其中的三个目标。格罗夫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明确写道:“广岛是第一目标,小仓兵工厂和小仓是第二目标,长崎是第三目标。”为此,美国从一开始就准备了三颗原子弹。
8月6日早晨8时,两架B-29轰炸机从高空进入日本南部工业和军港城市广岛上空,其中一架装载了一颗五吨重的原子弹——“小男孩”。9点14分,装载原子弹的美机对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原子弹从被打开的自动投弹装置落入空中。45秒钟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广岛上空立刻出现强烈的白色闪光,发出天崩地裂的爆炸声。整个广岛顷刻间变成人间地狱,25万人同时丧命。
8月9日,美机又按计划对九州的海岸港口城市小仓实施原子弹轰炸。凌晨3点49分,执行投掷原子弹任务的B-29两架轰炸机和两架侦察机从美国提尼安空军基地的跑道上起飞。当它们到达小仓上空时,由于天空中有大雾,能见度低,肉眼根本看不到目标,于是决定放弃轰炸小仓,然后飞向第三目标长崎。长崎上空同样是云雾重重,但这一次飞机是不可能带着核弹返回的,于是临时决定采用雷达轰炸。当飞机作好投弹预备的时候,空中的云雾忽然散开了,轰炸员果断地把两颗核弹投了下去。
事后,美国战略轰炸统计局估计长崎约有35000人死亡,60000人受伤。格罗夫斯在事后听到伤亡人数时说:“这个数字比我们原来估计的要少得多。”原子弹是投下了,但它们落地之后的情况却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这两颗原子弹中只爆炸了一颗。
当时,日本长崎的防空报告准确地记录下了这一情况:“本日10时50分B-29两架,自熊本县天草方向北进,经岛原半岛西部橘湾上空入侵长崎市上空,11时2分投下附有降落伞新型炸弹两个。”这说明当时确实投掷了两颗原子弹。由于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偏离目标约2000米,另一颗未爆炸的原子弹并没有受到损害。接到报告后,日军大本营立即派人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严密看管起来。由于日本注定将成为战败国,而且帝国大学的原子加速器已遭到美国飞机轰炸的破坏,因此日本无法研制原子弹。后来,日本人从关乎民族利益考虑,决定将原子弹交给苏联。
由于苏联已经从参加过美国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科学家法拉奇那里得到了美国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重要的科技情报,又从日本人手里得到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的实物,很快就在1949年8月29日4时,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苏联原子弹爆炸的消息震惊了美国总统杜鲁门,他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自从1938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轰击铀而发生了裂变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和逃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经过了七年努力,才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为此美国动用了50万人,花费了23亿美元。这样巨大的开支,对于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美国预言苏联至少需要20年才能造出原子弹。
至此,美国才知道,为什么当初在长崎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数与他们预先估计的有如此大的出入,为什么苏联这么快就可以研制出原子弹与他们抗衡……然而,一切都晚了!
■美军猪湾入侵为何失败
古巴一直是美国在美洲的头号敌人。为了颠覆古巴,美国扶植了许多古巴反对势力。可是,勇敢的古巴人经受住了考验,使美国的猪湾入侵阴谋失败。
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长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新的革命政权。从那之后,卡斯特罗就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政府担心距离美国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将成为苏联威胁美国的滩头堡,一直企图颠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权。
从1960年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开始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多米尼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纠集古巴流亡分子,随时准备登陆古巴,推翻卡斯特罗革命政权。
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1500名经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过的古巴流亡人员组成的“2506”突击旅分乘13条船从尼加拉瓜的贝尔萨斯港出发,在古巴猪湾登陆,占领了长滩和吉隆滩,并继续向北推进。古巴军队和民兵与入侵的美国雇佣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三天后,“2506”旅被古巴政府军击毙击伤114人,其余1113人被俘获,猪湾入侵宣告失败。这一天恰巧是肯尼迪总统上任后的第90天。事后,肯尼迪总统不得不在美国大众面前公开承认猪湾事件是一件绝不能再发生的错误,声称对该事件负全责。这起事件让美国政府大为难堪,成为世界媒体嘲讽的对象。
由美国作坚强后盾的猪湾入侵怎么会失败呢?入侵古巴的计划早在艾森豪威尔任期内即1960年3月就已拟就,并得到总统的批准,当时被称做“冥王星行动”。肯尼迪总统上任后,该计划逐渐扩大,由装备有坦克、飞机的约1500名古巴流亡人员组成的“2506”旅在古巴实施两栖登陆,占领滩头,并向纵深处发展,然后把迈阿密的古巴流亡政府空运回古巴,由它出面请求美国援助,以此最后击败卡斯特罗。但显然区区1500人是难以与卡斯特罗的20万军队相抗衡的,更不用说向纵深发展了。原来预计古巴境内有5000人左右反政府武装人员,但实际上只有50人加入入侵部队。原计划登陆时不会遇到抵抗,并有足够时间建立滩头工事,因为估计卡斯特罗需要时间调动军队,但此幻想也破灭了。“2506”旅从一开始登陆,就遭到一个多营民兵的阻击,卡斯特罗当天就调动部署好装备有坦克的部队对付入侵。出师不利,看来这一计划注定是要失败的了。
按照预定的计划,美国空军在登陆前准备出动三批共40架次B-26轰炸机,攻击约40个古巴军事目标。飞机将涂上古巴空军标记,由中央情报局的飞行员和经美国训练的古巴人联合驾驶。但是,在肯尼迪的命令下,第一批只出动了八架飞机,并在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后,完全取消了以后两批飞机的轰炸,这就使古巴空军仍拥有机场和飞机。后来,美军虽然派出“博克塞”号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但由于只限于保护B-26轰炸机和运输船只,不能直接向卡斯特罗的部队和飞机开火,因而只能眼看着入侵部队被古巴政府军打得落花流水。因此,缺乏足够的空军支持是此次入侵失败的致命点。
此外,入侵计划的泄露也可能是导致美国猪湾事件失败的原因。早在1960年3月,入侵古巴计划就已确定,并有两批近50名受到特别训练的古巴人先行潜入古巴,以便与国内反卡斯特罗的抵抗力量相联系,使国内外反政府力量里应外合,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但这些人一潜入古巴,即被捕获,卡斯特罗由此可能得知入侵计划。为了配合猪湾入侵,中央情报局还企图暗杀卡斯特罗,派杀手在卡斯特罗经常光顾的饭店等候下毒。但偏偏那段时间卡斯特罗没有露面,暗杀行动可能已经泄露了。
以上的种种猜测表明,猪湾入侵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很多史实,美国和古巴都没有完全披露,使猪湾事件更添神秘色彩。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机为何外飞
伊拉克战机未曾战斗便飞赴近邻伊朗,是为保存实力,还是空军的叛变呢?萨达姆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每天出动7000架次飞机对伊拉克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狂轰滥炸。号称是“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拥有700多架先进战机的伊拉克空军却按兵不动,被动挨炸。不仅如此,从1月26日开始,先后有100多架飞机纷纷飞往邻国伊朗。
海湾战争的帷幕刚拉开不久,伊拉克空军就演出这场战机东南飞的“好戏”,真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对此情况,伊拉克当局却一直守口如瓶,保持缄默,从而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战火猛烈燃烧之际,伊拉克战机为何不迎头起飞,痛击敌机,却远走高飞,这究竟是“阳谋”,还是“阴谋”?是“出逃”还是“避难”?是“厌战”还是“保存实力”?到底有多少架飞机外飞?它们的最终命运如何?至今这一系列疑团尚徘徊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这支自诩为“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到底搞什么鬼?西方新闻媒体曾对伊军战机外飞事件大肆报道,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令人难辨真伪。
根据当时许多西方观察家的猜测和判断,这可能是伊拉克当局保存战斗实力所采取的一种韬晦之计。由于两伊战争刚刚结束,双方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因此,把一部分先进的战机转移到邻国伊朗境内保存起来,较之留在国内用钢筋水泥修筑的地下掩蔽体内更为安全,故而战机纷纷外飞。然而,伊朗驻法国大使阿哈尼先后两次向外界否认两伊有过这样的默契或协议。
也有一些人猜测,伊拉克国内的一起未遂政变可能是伊拉克战机外飞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更是盼望伊国内发生内讧或政变,以此推翻萨达姆政权。据西方媒体猜测,在海湾战争初期,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和伊占科威特的空袭取得了成功,摧毁了36枚飞毛腿导弹和300多架飞机。这使萨达姆总统大为恼火,他以“防空不力”为理由,处死了一名空军司令和一名防空司令。于是,效忠这两位司令的伊拉克空军将军和一些飞行员发动了一场未遂政变。东窗事发后,这些飞行员纷纷寻找机会,驾机出逃,飞往伊朗,寻求避难。
还有消息宣称,海湾战争期间,除向驻科伊军投放大量的收音机以及传单之外,多国部队还在美国示意下向伊本土投放了数以百万计的传单,规劝他们弃械投降。这一伎俩多多少少收到了一些效果。可以说,心理战虽谈不上所获颇丰,但毕竟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据说,“沙漠风暴”计划开始后,美国空军诧异地发现,他们几乎遇不到任何伊拉克战机的拦截。许多西方人士认为,伊空军有可能是开小差,临阵脱逃,以免多国部队“以石击卵”。
伊拉克战机接二连三飞往伊朗一事,使执行“沙漠风暴”的美军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看到数以百计的伊军战机受制于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致使伊空军无法发挥应敌效应,只能外逃。另一方面,他们也意识这些外飞的战机日后有可能东山再起,后发制人,使美军腹背受敌,这对多国部队是一大威胁。但是,这一担忧是多余的,因为事后证明,伊军战斗机并没有做出这一“惊人之举”。
那么,到底有多少飞机飞往伊朗呢?它们的结局又是如何?据西方军事观察家分析,海湾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拥有各种类型飞机1300多架,其中作战飞机700多架。虽有一定的实战能力,但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强大的空军优势对垒,力量仍是相差悬殊。因此,战争一开始,由于美国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使伊拉克空军难以起飞作战。起初,只有50多架飞机外逃远飞,后来增至100多架。截至1991年2月10日,已多达145架。其中包括米格-27、米格-29歼击机和幻影F-1战斗轰炸机等性能最好的战机,还有少数民航客机等。
对于这批飞来的财富,伊朗政府最初的态度是将这批战机连同其飞行员一起扣留到战后再归还伊拉克。但事后不久,伊朗当局又改口说,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负有战事责任,有可能考虑将这批飞机作为战争赔偿。然而,海湾战事早已结束,伊拉克究竟是否索回了飞跑的战机,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出逃”抑或“避难”、“阴谋”抑或“无计”、“厌战”抑或“保存实力”……至今这一系列疑团仍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中,引起多方揣测,但无人知晓其中真正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