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来生勿入帝王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本图书由(色色lin)为您整理制作
作品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
●━━━━━━━━━━━━━━━━━━━━━━━━━━━●
=================
来生勿入帝王家
作者:西梁烟
=================
☆、凤怒
第一章凤怒
通正十三年,刚过了正月,整个北朝仿佛依旧沉浸在新年的欢愉之中,帝都燕城更是喜气洋洋,一片升平盛世之景。二月方至,正应当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北地回暖一向是格外的晚一些,往年此时冰雪未消,今年却一反常态,有人说起竟然有那驼队经过那草甸子的时候,已经有嫩草悄然探头,吐出了新芽。
卯时一刻,明知堂侧门外,老贾已经摆好元宵担子,生好了炉灶,看天色还早,于是抽出腰上别的锅子,细细的装了一锅烟丝,蹲在担子边,一边抽烟一边眯缝着眼睛看锅边慢慢升起白白的蒸汽。北地的人习惯猫冬,初春虽至,人们依旧晚起,这时辰,还不会有什么人来吃元宵。老贾吧嗒完一锅烟,看水底已经咕嘟咕嘟的泛起一串小气泡,于是赶紧把火掩的略小了些。元宵担子正对着官立学监明知堂,再过小半个时辰,就会有晨课完毕的先生和学子三三两两的出来光顾生意。
北边人原本不吃元宵,直到天南国的惠和公主嫁来漠北之后,南风北渐,北方也有人渐渐喜欢吃这热腾腾甜蜜蜜的小点心了。尤其是明知堂的先生们,好些个都是早年跟着公主的陪嫁队伍来的,也有后来听说公主和君上礼贤下士,广招良才,从天南特地又投奔而来的,尤其爱吃这些故乡风味,带动着明知堂的不少学生也爱上这一口。
说来也怪,这些年学着做南方点心的商铺也不少,在燕城里也颇受欢迎,但其他糕点便罢了,若要说起元宵,燕城的人还就只认这老贾的小小的元宵担子独得头筹。这担子一头是锅灶,一头是碗碟柜,碗碟柜子上板翻出来,勉强算个桌面,周围散放着三四条小凳。这就是老贾的全副家当了。可这丁点大的家当,全燕城的食肆老板,饕餮大户们却没一个敢小看它。小小的元宵担子,挑了十六年,黄杨扁担表面磨的光光的,上面端端正正的两个大字依然清晰――“御赐”。
这元宵担子,正是当今漠北的太后娘娘十六年前亲自下令打制赏赐给老贾的。那时太后娘娘初嫁漠北,封做了和宁皇后不满一年。先帝春秋正盛,皇后娘娘刚怀上龙嗣,孕中辛苦,胃口却不算很好。盖因皇后原是南边人,孕中格外思念家乡饮食,陪嫁随从中自然是有伺候惯了的南边厨子的,但宫中的厨子换了个遍,食材也是可着劲的挑,也不知是哪样材料不地道,做出来的东西都入不了娘娘的口,孕中的皇后娘娘不思饮食一天天的消瘦下去,急的御膳房的总管恨不得从雁回山顶上跳下去。后来还是先帝想出了办法,竟然专从南边请来了一个看起来极不起眼的小元宵师傅。这一碗元宵供奉上去,皇后娘娘居然稍解了思乡之意,凤颜甚悦,赏赐了这方黄杨扁担。
那元宵师傅,自然就是这老贾了,只不过那时候老贾还不叫老贾,他不过才29岁,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里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南朝的水土养人,当年29岁的老贾白皙鲜活,人都叫他小元宵。一晃十六年,北地的风沙刮过当初的嫩脸,沧桑出纵横的沟壑,小元宵就成了老贾。要回到南边去,人家只怕以为我已经六十了。老贾自嘲的笑笑,从回忆里回过神来,敲敲旱烟锅子,重新别回腰间。时辰差不多了,元宵担子,该开张了~
明知堂内,缓步走出一个三十来岁的留须文士,身边跟着一个垂髫稚子,二人径自往元宵担子边走来。老贾含笑冲文士点了点头道:“先生与小公子宽坐稍待。”自去煮元宵不提。那稚子牵着文士的衣角撒娇:“父亲,之前您说北漠尽头是云岭,那么云岭另一头是何处?”
文士答道:“是天南国,你我便是自那里来的。”
稚子撇撇嘴:“我是燕城出生的,该是北漠儿郎!”
文士不期然孩子有此一念,一时无法解释清楚,温言说到:“为父生在天南,长在天南,只是随长公主殿下北上至此,可崔氏一族血脉所在,仍在天南,你是我的孩儿,自然还是南朝人。这其中道理你一时不明白,只管记住便是,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孩子好奇又问到:“长公主殿下是谁?”
文士笑了:“那便是当今的太后娘娘啊。”
孩子奇了:“太后娘娘便是太后娘娘,为什么又是长公主殿下呢?”
此时元宵已经得了,老贾把元宵放在一条稍高的凳子上,招呼那文士道:“刚出锅的挺烫,小公子倒是慢些用的好。”
文士一边用勺子轻轻搅着元宵,一边给孩子讲解说:“长公主殿下是天南朝的公主,北漠的先君上亲自到南朝求娶来做了北漠的皇后。后来先君上山陵崩,公主殿下的儿子登基就是当今的皇帝陛下,公主殿下自然从皇后娘娘变成太后娘娘了。”
他只顾“长公主、公主、皇后、太后、先君上、当今皇帝”的说个不住,孩子不过四岁出头,并没有闹很明白,但旋即又问出一个问题:“爹爹随太后娘娘来北漠,那自然是见过太后娘娘的了?她是什么样的人啊?”
文士点点头,又抚了抚胡须:“自然是见过的。太后娘娘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
孩子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答案:“什么是尊贵?为什么她比别的女人都尊贵呀?”
文士像是早习惯这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又抛出那句万灵丹道:“这里头道理一句话说不清,等你大些就知晓了。”
孩子又问道:“太后娘娘长得好看么?”
文士把元宵推到孩子那头,正色道:“宫中贵人的长相,不可妄议!元宵已经温了,快吃吧!”
孩子不肯罢休,圆圆的眼睛咕噜一转,又想到一个问题:“太后娘娘原是天南公主,现下又是北漠太后,那她是天南人还是北漠人?”
文士闻言不由一滞,待要不理,看远处隐约有一行人走过来,遂降低声音说到:“女子出嫁从夫,自然现在是北漠人了。食不言,不可再多话了!”
一个眉清目秀的小黄门疾步过来,冲老贾拱拱手,细声细气的说:“贾老板,烦劳您。”话没有说完,老贾心领神会的点点头,揭开了锅盖,咕嘟嘟一串鱼眼泡泛上来,水开的正热闹。老贾舀了两勺生元宵,不多不少正十个,不慌不忙下到锅里,方腾出空来问那小黄门:“小林公公,今天不年不节的,娘娘怎么想起这个?”原来这便是来为太后娘娘买元宵的小太监。
太后的寝处荣安宫原是当今天子在后宫之外额外为母亲新建的,离此处宫门并不很近,煮好的元宵就算快马加鞭送到太后手里,也已然是没了型走了样。太后体恤老贾不肯叫他进大内伺候,说不过为自己一年也想不起吃几次的元宵,何苦拘了好端端一个人,为了先帝的一句话,老贾已经离了江南十三年,好歹叫他宫外头自在着吧。甚至不许老贾为了迁就她的寝宫位置,把元宵担子从明知堂挪到离荣安宫更近的泰和门外。因为爱吃元宵的到底还是明知堂的先生弟子多,真要搬到泰和门外,老贾的生意倒不如不做,专心进宫伺候算了。
宫里人说起这事,也是唏嘘,这些年太后娘娘哪里是惦记那口元宵,无非是感念先帝罢了。这样情形,那元宵是圆是扁是冷是热已经不重要,御厨就是做出花来,那太后娘娘要吃元宵,还得老贾亲自动手。
那位小林公公叹口气,摆摆手说:“娘娘的脾气,贾老板也是知道的,最尊重不过的一个人,这些年更是慈睦,轻易不肯动气的。”老贾一听,仿佛太后被谁气着了,不由得大感蹊跷:“竟然还会有人冲撞了娘娘不成?”小林公公这下没再接口,只袖着手微微指了指天上,就不肯说什么了。
老贾心里疑惑,皇帝年幼登基,全靠太后辅弼,待得皇帝成年之后太后放权却十分爽快,皇帝亲政顺利,平日里不晓得多么孝顺,好端端怎么竟会惹了太后生气。但他自来伶俐,晓得什么可以问,什么不该打听。于是快手快脚的盛出煮好的元宵,小林公公也心领神会的揭开带来的暖盅,俩人配合了无数次,转眼就打点的妥妥帖帖,一星半点的汤水也不曾洒出过。
小林公公放下一小串铜钱在翻板上,忍不住还是叹了一句:“去年入冬以来娘娘的凤体就有些欠安,太医早吩咐过不可气恼,公主要咱家赶紧来盛碗元宵,望娘娘能顺顺气。”就心急火燎的上了一边儿的小轿跑了。老贾慢慢的收起铜钱,冲宫门方向做了个长揖,那边父子也吃完了元宵,老贾与文士深深的互看一眼,收了铜钱便再无二话。
小林的轿子一路疾行到荣安宫偏门,掀开门帘子冲侍卫亮了亮牌子,侍卫远远见着轿子过来早就预备着,只略微瞟了一眼轿内没发现什么不妥,就说:“公公赶紧请吧。”小轿一路行到慈恩堂前,一个女官带了个小宫女早侯在那里,小林双手捧上食盒对女官恭恭敬敬喊了一声:“玉瑶姑姑……”那被唤作玉瑶姑姑的女子叹口气,说了一句:“这会子送元宵也只怕……”就住了嘴转身往内堂走去。小宫女早接过食盒,随玉瑶姑姑一同进去了。
走到门口,玉瑶从食盒里捧出暖盅,对小宫女吩咐说:“你守在这里,旁的人不许进去,也不许靠近此处。”慈恩堂是太后日常起坐之处,两边各配着若干厢房配间,做茶水杂役之用。玉瑶先到了茶室,一个跟她差不多年纪的女官已经侯在那里,忙不迭的取了避毒针试过,随后盛了四只元宵到早备下的玉碗里。
玉瑶悄声问了一句:“玉琼,你看怎样?”那女官摇摇头:“且看公主这碗元宵罢。”
玉瑶亲取了红杉盘托了玉碗与玉琼一道行至内堂,公主接了过去道:“我来吧,两位姑姑就请守在这里,旁人一概不许进去。”
公主端了玉碗进了内室,太后娘娘正靠在窗边的软榻上,她不过三十来岁年纪,素日保养得当,看上去只得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因在病中,一把青丝简单挽了个随云髻,额上围了纯白的狐毛昭君套,只昭君套的当中镶有一颗雕了镂空团凤的胭脂玉扣,头上再无赘饰,身上穿着用暗金线织了万字曲水的檀色云锦夹衣,一副家常打扮。她容色清丽中透着贵气,额如螓首,眉如蛾须,肤白如玉,口含丹朱,眼若杏仁,只是无有什么神采,目光里透着几丝焦虑。
太后靠着引枕按着额头数落脚边跪着的一个人:“哀家原想着皇帝你人也大了,我这个当母亲的很该放手,无需多事。但见朝堂上的皇帝也称得上行止有度进退合宜,殊不知后宫里我还有这样出息的一个儿子!”说到出息二字,她的手不可抑制的微抖了起来,胸口也有些起伏不定。
太后跟前跪着一个明黄服色的年轻男子,正是年方十六的少年皇帝,背挺的笔直,低头垂手的跪在那里。皇帝右手边的地毯晕开一片暗色的血渍,原来是从右手衣袖里流出来的,此刻已没有再淌血,只在手背上尚有蜿蜒而出的一道褐色的血痕。
公主只做什么没听到的样子,捧着玉碗放轻了脚步上前,柔声劝说太后:“母后,您一早匆匆起来,还没进过什么东西,尝尝元宵罢,饿狠了伤了脾胃怎么好。”太后摆摆手示意她放下,叹口气道:“琪琪格,你是个好孩子。”又狠狠的剜了跪着的皇帝一眼说:“那犯上作乱的小蹄子你下不去手也没什么,哀家来处置!你既然是皇帝,本也应该心系朝堂,后宫的事情原该你皇后给你打点。现下她既然有了身孕不便利,说不得哀家再替你夫妻多管一回闲事,想来皇后以后知道了,也没什么不乐意的。”皇帝恍若未闻,背依旧挺直,太后当他认了乖,吩咐公主道:“阿琼阿瑶不拘哪个在外面,给我传个人进来。”
公主诺了一声转身出去,对门外的两位女官说:“母后请一位姑姑入内听旨。”玉瑶面有不忍之色,对玉琼抬抬下巴往内使了眼色道:“我还是在这里守着罢。”玉琼点了一点头,随公主入得内堂,给太后见过礼,仿佛没有看到地上跪着皇帝一般,垂手屏气站着,静等太后吩咐。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次开文,第一次写这么长的
&n... -->>
●━━━━━━━━━━━━━━━━━━━━━━━━━━━●
本图书由(色色lin)为您整理制作
作品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
●━━━━━━━━━━━━━━━━━━━━━━━━━━━●
=================
来生勿入帝王家
作者:西梁烟
=================
☆、凤怒
第一章凤怒
通正十三年,刚过了正月,整个北朝仿佛依旧沉浸在新年的欢愉之中,帝都燕城更是喜气洋洋,一片升平盛世之景。二月方至,正应当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北地回暖一向是格外的晚一些,往年此时冰雪未消,今年却一反常态,有人说起竟然有那驼队经过那草甸子的时候,已经有嫩草悄然探头,吐出了新芽。
卯时一刻,明知堂侧门外,老贾已经摆好元宵担子,生好了炉灶,看天色还早,于是抽出腰上别的锅子,细细的装了一锅烟丝,蹲在担子边,一边抽烟一边眯缝着眼睛看锅边慢慢升起白白的蒸汽。北地的人习惯猫冬,初春虽至,人们依旧晚起,这时辰,还不会有什么人来吃元宵。老贾吧嗒完一锅烟,看水底已经咕嘟咕嘟的泛起一串小气泡,于是赶紧把火掩的略小了些。元宵担子正对着官立学监明知堂,再过小半个时辰,就会有晨课完毕的先生和学子三三两两的出来光顾生意。
北边人原本不吃元宵,直到天南国的惠和公主嫁来漠北之后,南风北渐,北方也有人渐渐喜欢吃这热腾腾甜蜜蜜的小点心了。尤其是明知堂的先生们,好些个都是早年跟着公主的陪嫁队伍来的,也有后来听说公主和君上礼贤下士,广招良才,从天南特地又投奔而来的,尤其爱吃这些故乡风味,带动着明知堂的不少学生也爱上这一口。
说来也怪,这些年学着做南方点心的商铺也不少,在燕城里也颇受欢迎,但其他糕点便罢了,若要说起元宵,燕城的人还就只认这老贾的小小的元宵担子独得头筹。这担子一头是锅灶,一头是碗碟柜,碗碟柜子上板翻出来,勉强算个桌面,周围散放着三四条小凳。这就是老贾的全副家当了。可这丁点大的家当,全燕城的食肆老板,饕餮大户们却没一个敢小看它。小小的元宵担子,挑了十六年,黄杨扁担表面磨的光光的,上面端端正正的两个大字依然清晰――“御赐”。
这元宵担子,正是当今漠北的太后娘娘十六年前亲自下令打制赏赐给老贾的。那时太后娘娘初嫁漠北,封做了和宁皇后不满一年。先帝春秋正盛,皇后娘娘刚怀上龙嗣,孕中辛苦,胃口却不算很好。盖因皇后原是南边人,孕中格外思念家乡饮食,陪嫁随从中自然是有伺候惯了的南边厨子的,但宫中的厨子换了个遍,食材也是可着劲的挑,也不知是哪样材料不地道,做出来的东西都入不了娘娘的口,孕中的皇后娘娘不思饮食一天天的消瘦下去,急的御膳房的总管恨不得从雁回山顶上跳下去。后来还是先帝想出了办法,竟然专从南边请来了一个看起来极不起眼的小元宵师傅。这一碗元宵供奉上去,皇后娘娘居然稍解了思乡之意,凤颜甚悦,赏赐了这方黄杨扁担。
那元宵师傅,自然就是这老贾了,只不过那时候老贾还不叫老贾,他不过才29岁,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里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南朝的水土养人,当年29岁的老贾白皙鲜活,人都叫他小元宵。一晃十六年,北地的风沙刮过当初的嫩脸,沧桑出纵横的沟壑,小元宵就成了老贾。要回到南边去,人家只怕以为我已经六十了。老贾自嘲的笑笑,从回忆里回过神来,敲敲旱烟锅子,重新别回腰间。时辰差不多了,元宵担子,该开张了~
明知堂内,缓步走出一个三十来岁的留须文士,身边跟着一个垂髫稚子,二人径自往元宵担子边走来。老贾含笑冲文士点了点头道:“先生与小公子宽坐稍待。”自去煮元宵不提。那稚子牵着文士的衣角撒娇:“父亲,之前您说北漠尽头是云岭,那么云岭另一头是何处?”
文士答道:“是天南国,你我便是自那里来的。”
稚子撇撇嘴:“我是燕城出生的,该是北漠儿郎!”
文士不期然孩子有此一念,一时无法解释清楚,温言说到:“为父生在天南,长在天南,只是随长公主殿下北上至此,可崔氏一族血脉所在,仍在天南,你是我的孩儿,自然还是南朝人。这其中道理你一时不明白,只管记住便是,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孩子好奇又问到:“长公主殿下是谁?”
文士笑了:“那便是当今的太后娘娘啊。”
孩子奇了:“太后娘娘便是太后娘娘,为什么又是长公主殿下呢?”
此时元宵已经得了,老贾把元宵放在一条稍高的凳子上,招呼那文士道:“刚出锅的挺烫,小公子倒是慢些用的好。”
文士一边用勺子轻轻搅着元宵,一边给孩子讲解说:“长公主殿下是天南朝的公主,北漠的先君上亲自到南朝求娶来做了北漠的皇后。后来先君上山陵崩,公主殿下的儿子登基就是当今的皇帝陛下,公主殿下自然从皇后娘娘变成太后娘娘了。”
他只顾“长公主、公主、皇后、太后、先君上、当今皇帝”的说个不住,孩子不过四岁出头,并没有闹很明白,但旋即又问出一个问题:“爹爹随太后娘娘来北漠,那自然是见过太后娘娘的了?她是什么样的人啊?”
文士点点头,又抚了抚胡须:“自然是见过的。太后娘娘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
孩子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答案:“什么是尊贵?为什么她比别的女人都尊贵呀?”
文士像是早习惯这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又抛出那句万灵丹道:“这里头道理一句话说不清,等你大些就知晓了。”
孩子又问道:“太后娘娘长得好看么?”
文士把元宵推到孩子那头,正色道:“宫中贵人的长相,不可妄议!元宵已经温了,快吃吧!”
孩子不肯罢休,圆圆的眼睛咕噜一转,又想到一个问题:“太后娘娘原是天南公主,现下又是北漠太后,那她是天南人还是北漠人?”
文士闻言不由一滞,待要不理,看远处隐约有一行人走过来,遂降低声音说到:“女子出嫁从夫,自然现在是北漠人了。食不言,不可再多话了!”
一个眉清目秀的小黄门疾步过来,冲老贾拱拱手,细声细气的说:“贾老板,烦劳您。”话没有说完,老贾心领神会的点点头,揭开了锅盖,咕嘟嘟一串鱼眼泡泛上来,水开的正热闹。老贾舀了两勺生元宵,不多不少正十个,不慌不忙下到锅里,方腾出空来问那小黄门:“小林公公,今天不年不节的,娘娘怎么想起这个?”原来这便是来为太后娘娘买元宵的小太监。
太后的寝处荣安宫原是当今天子在后宫之外额外为母亲新建的,离此处宫门并不很近,煮好的元宵就算快马加鞭送到太后手里,也已然是没了型走了样。太后体恤老贾不肯叫他进大内伺候,说不过为自己一年也想不起吃几次的元宵,何苦拘了好端端一个人,为了先帝的一句话,老贾已经离了江南十三年,好歹叫他宫外头自在着吧。甚至不许老贾为了迁就她的寝宫位置,把元宵担子从明知堂挪到离荣安宫更近的泰和门外。因为爱吃元宵的到底还是明知堂的先生弟子多,真要搬到泰和门外,老贾的生意倒不如不做,专心进宫伺候算了。
宫里人说起这事,也是唏嘘,这些年太后娘娘哪里是惦记那口元宵,无非是感念先帝罢了。这样情形,那元宵是圆是扁是冷是热已经不重要,御厨就是做出花来,那太后娘娘要吃元宵,还得老贾亲自动手。
那位小林公公叹口气,摆摆手说:“娘娘的脾气,贾老板也是知道的,最尊重不过的一个人,这些年更是慈睦,轻易不肯动气的。”老贾一听,仿佛太后被谁气着了,不由得大感蹊跷:“竟然还会有人冲撞了娘娘不成?”小林公公这下没再接口,只袖着手微微指了指天上,就不肯说什么了。
老贾心里疑惑,皇帝年幼登基,全靠太后辅弼,待得皇帝成年之后太后放权却十分爽快,皇帝亲政顺利,平日里不晓得多么孝顺,好端端怎么竟会惹了太后生气。但他自来伶俐,晓得什么可以问,什么不该打听。于是快手快脚的盛出煮好的元宵,小林公公也心领神会的揭开带来的暖盅,俩人配合了无数次,转眼就打点的妥妥帖帖,一星半点的汤水也不曾洒出过。
小林公公放下一小串铜钱在翻板上,忍不住还是叹了一句:“去年入冬以来娘娘的凤体就有些欠安,太医早吩咐过不可气恼,公主要咱家赶紧来盛碗元宵,望娘娘能顺顺气。”就心急火燎的上了一边儿的小轿跑了。老贾慢慢的收起铜钱,冲宫门方向做了个长揖,那边父子也吃完了元宵,老贾与文士深深的互看一眼,收了铜钱便再无二话。
小林的轿子一路疾行到荣安宫偏门,掀开门帘子冲侍卫亮了亮牌子,侍卫远远见着轿子过来早就预备着,只略微瞟了一眼轿内没发现什么不妥,就说:“公公赶紧请吧。”小轿一路行到慈恩堂前,一个女官带了个小宫女早侯在那里,小林双手捧上食盒对女官恭恭敬敬喊了一声:“玉瑶姑姑……”那被唤作玉瑶姑姑的女子叹口气,说了一句:“这会子送元宵也只怕……”就住了嘴转身往内堂走去。小宫女早接过食盒,随玉瑶姑姑一同进去了。
走到门口,玉瑶从食盒里捧出暖盅,对小宫女吩咐说:“你守在这里,旁的人不许进去,也不许靠近此处。”慈恩堂是太后日常起坐之处,两边各配着若干厢房配间,做茶水杂役之用。玉瑶先到了茶室,一个跟她差不多年纪的女官已经侯在那里,忙不迭的取了避毒针试过,随后盛了四只元宵到早备下的玉碗里。
玉瑶悄声问了一句:“玉琼,你看怎样?”那女官摇摇头:“且看公主这碗元宵罢。”
玉瑶亲取了红杉盘托了玉碗与玉琼一道行至内堂,公主接了过去道:“我来吧,两位姑姑就请守在这里,旁人一概不许进去。”
公主端了玉碗进了内室,太后娘娘正靠在窗边的软榻上,她不过三十来岁年纪,素日保养得当,看上去只得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因在病中,一把青丝简单挽了个随云髻,额上围了纯白的狐毛昭君套,只昭君套的当中镶有一颗雕了镂空团凤的胭脂玉扣,头上再无赘饰,身上穿着用暗金线织了万字曲水的檀色云锦夹衣,一副家常打扮。她容色清丽中透着贵气,额如螓首,眉如蛾须,肤白如玉,口含丹朱,眼若杏仁,只是无有什么神采,目光里透着几丝焦虑。
太后靠着引枕按着额头数落脚边跪着的一个人:“哀家原想着皇帝你人也大了,我这个当母亲的很该放手,无需多事。但见朝堂上的皇帝也称得上行止有度进退合宜,殊不知后宫里我还有这样出息的一个儿子!”说到出息二字,她的手不可抑制的微抖了起来,胸口也有些起伏不定。
太后跟前跪着一个明黄服色的年轻男子,正是年方十六的少年皇帝,背挺的笔直,低头垂手的跪在那里。皇帝右手边的地毯晕开一片暗色的血渍,原来是从右手衣袖里流出来的,此刻已没有再淌血,只在手背上尚有蜿蜒而出的一道褐色的血痕。
公主只做什么没听到的样子,捧着玉碗放轻了脚步上前,柔声劝说太后:“母后,您一早匆匆起来,还没进过什么东西,尝尝元宵罢,饿狠了伤了脾胃怎么好。”太后摆摆手示意她放下,叹口气道:“琪琪格,你是个好孩子。”又狠狠的剜了跪着的皇帝一眼说:“那犯上作乱的小蹄子你下不去手也没什么,哀家来处置!你既然是皇帝,本也应该心系朝堂,后宫的事情原该你皇后给你打点。现下她既然有了身孕不便利,说不得哀家再替你夫妻多管一回闲事,想来皇后以后知道了,也没什么不乐意的。”皇帝恍若未闻,背依旧挺直,太后当他认了乖,吩咐公主道:“阿琼阿瑶不拘哪个在外面,给我传个人进来。”
公主诺了一声转身出去,对门外的两位女官说:“母后请一位姑姑入内听旨。”玉瑶面有不忍之色,对玉琼抬抬下巴往内使了眼色道:“我还是在这里守着罢。”玉琼点了一点头,随公主入得内堂,给太后见过礼,仿佛没有看到地上跪着皇帝一般,垂手屏气站着,静等太后吩咐。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次开文,第一次写这么长的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