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五代刀锋(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柴荣知道,攻灭北汉的最好机会已经失去。赵匡胤等人固然英勇,但眼前正在上演与当年后梁围攻太原时极为相似的场景。而那一次,朱温在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彻底崩盘。现在北线受挫,雨季又到,如果再拖下去,辽军一旦突破忻州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再愚蠢也不能拿自己的家底去做毫无意义的赌博。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意气用事。
在众将面前,柴荣宣布了退兵的决定。“平定天下,终非一朝一夕之功。高平一战,我军大获全胜,重创刘崇主力,已成就大功。如今河东已成弹丸之地,迟早为我所有。雨季已至,将士疲惫,补给困难,再战已无益。”柴荣如是说。
没有人反对。虽然不甘心,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只是军民加在一起数十万之众,要顺利撤退却是一件难事。五十三年前,后梁大将氏叔琮以重兵围攻太原,不克。撤军时,急于脱离苦海的氏叔琮甚至来不及等狙击线成型,就率领大军匆忙撤退。结果在河东铁骑的追杀下,撤军最终变成了一场大溃败,梁军死伤惨重,甚至连重镇潞州也差点丢掉。柴荣当然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面对皇帝的担心,大将药元福提出,愿意以本部军马列阵断后,阻击追兵,掩护大军撤退。以一己之力独挡追兵,为全师断后,这样的任务换一个人柴荣或许不敢轻信,但对药元福的毛遂自荐,柴荣却非常放心。
要论后周军中最擅打硬仗的将领,药元福首当其冲。他在后梁名将王檀部下从军时,便以勇猛著称。后晋开运年间,面对大举入侵的契丹军队,时任千牛卫将军的药元福屡屡上演以弱击强,以一敌十的惊人表现。后汉乾佑年间,药元福奉命讨伐凤翔军阀王景崇,当时后蜀数万人马来援,兵力不济的后汉军队眼看就要崩溃,药元福领数百名精骑发动反击,战局顿时逆转。这一战,药元福一路追杀至大散关,歼敌三千余人。蜀中军人一听药元福的大名,无不心惊胆战。
而最令柴荣印象深刻的当属三年前的晋州之战。当时刘崇兵败,连夜遁逃,药元福强烈要求带兵追赶,一举攻入北汉,但因主将王峻强行阻止而作罢。后来郭威曾对柴荣感叹:“去年刘崇之遁,若从药元福之言,则无边患矣!”药元福不仅有勇,更有谋略与担当。让这员猛将领兵断后,再合适也不过。
柴荣下令,药元福领兵断后,大军分路撤回中原,同时又急诏困守忻州的符彦卿、张永德退兵。是年六月,后周军主动撤围,向潞州方向撤退。一直挨打的刘崇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他派使者急召辽军南下,同时组织人马,出城追杀。
太原城外,药元福的军队严阵以待,与北汉追兵展开了殊死拼杀。药元福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面对北汉追兵狂风骤雨般的疯狂进攻,他的军队屹立不倒,敌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数十万大军要做到依序撤退,谈何容易。虽然作了周密的准备,撤军命令一下,许多军队很快脱离了预定的撤退路线,互相争抢道路,陷入了混乱与溃散。
太原城下,一排又一排后周士兵倒在了敌军的箭雨之下,药元福和他的士兵们依然在奋力死战。
柴荣在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黯然南行。他的身后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那是自己的士兵在焚烧来不及运走的数十万担军粮。半个中原的老百姓辛苦积攒,数十万民伕长途跋涉才运到太原城下的粮食就这样瞬间化为灰烬。胜利曾经触手可及,但现在他却不得不放弃即将得到的一切。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会有侥幸得来的成功,即使暂时有,也会很快会遭到血淋淋的报复。
全身浴血的药元福疲惫地挺起身子,他的目光越过堆积如山的尸体,看着凶狠的北汉士兵带着不甘的表情悻悻退去。在他的拼死阻击之下,柴荣终于实现了全师而退。
但刘崇显然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后周退兵之后,北汉立即展开全线反击。代州、忻州等州县很快又落入北汉之手。
柴荣登基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作战就此结束。细观这一战的进程,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面对北汉政权咄咄逼人的进攻,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刘崇与柴荣,太原与开封,现实的仇恨与历史的恩怨诡异地纠缠在一起,两个对手开始了面对面的对决。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场对决的高潮来得如此之快。高平会战,柴荣在兵力和局面并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力挽危局,反败为胜,重创北汉军主力。之后,柴荣乘胜反攻河东。在数十万后周大军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之后,北汉几乎全境沦陷,只剩下太原一座孤城。但最终,太原城坚固的高墙和契丹骑兵彪悍的战斗力救了刘崇。柴荣一战而定河东的企图化为泡影。
虽然这场对决虎头蛇尾,但对柴荣而言,这一战对他的意义却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高平之战的胜利如同一顶无形的皇冠,让刚刚登基的柴荣拥有了炫目的光环,更硬生生扇了以冯道为代表的质疑者们一个响亮的耳光。也许是为了印证这一点,就在高平大胜之后,年过七旬的冯道患病去世。至此,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人敢公开挑战柴荣的权威。
而和潞州大捷后信心爆棚的李存勖不同,柴荣更具有反思精神。后周军队在战役进程中不稳定的表现让柴荣看到了对未来的隐忧。他明白,以后周目前的实力,要想平天下,还远远不够。正是这一战之后,柴荣开始了他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全面革新。
只是,对当下心情复杂的柴荣而言,他自然不会想到,很多年之后,高平之战会成为一个王朝崛起的序曲;他当然更不会想到,在很多人眼里,这场战役甚至被视为在他之后的那个宋王朝诞生的开始。很多事情的意义,会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发酵,最终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14平边之策
太原城外大雨连绵,开封城中却阳光灿烂。柴荣身披高平大捷的光环,带着他的大军回到了京城。滋德殿外,柴荣终于松弛了紧绷的肌肉,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伊人红妆,款款而立,那正是他的符皇后。在最失落的时候,柴荣曾经感到过寒冷彻骨的寂寞与孤独。而现在,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在某个地方静静等着你归来的那个人。
清冷的夜里,柴荣与符皇后并肩而立,望着满天繁星。星光沐浴在两人的身上,那一刻,柴荣的心里从未有过的平静。或许,远离喧嚣与杀戮,跳出现实的迷局,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一颗流星划过天幕,拖着闪亮的尾巴,转瞬即逝。
“人生百年,如同这颗流星,转瞬即逝。如果能造福苍生,照亮黑暗,做一颗流星也未尝不可。”柴荣忽然叹道。
“是啊,人过这一生不易,却也不难。但如果能给人们留下点什么,那才叫完整吧。”符皇后轻声应道。
柴荣若有所思的转过头,女人的双眸在星光下熠熠生辉。她说得很对,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完整的中原,我又能为这个天下留下些什么呢?
第二天,一纸特别的诏令下达朝野。在这份诏书中,柴荣的急切与反思跃然纸上。他诚恳地说:“朕对朝中各位公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如果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凭什么来发现大家的能力与才华呢?又怎么能做到量才而用呢?”接着,柴荣又语重心长地要求,今后各级官吏,不分官职大小,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有好的建议,都可以向朝廷呈报。
此诏一出,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唐亡以来,历代王朝以武力立国,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割据者们看重的是对权力的绝对控制,看重的是臣子们的忠诚,政治空气极其封闭紧张。如今大胜之后,柴荣竟主动提出不分贵贱,广开言路,采言纳贤,实在令群臣鼓舞。
也许是发现大家对畅所欲言还有顾虑,柴荣干脆主动出击,出了个“命题作文”。朝堂上,柴荣当众宣布:“朕经常思考治国方略,彻夜难眠,寝食不安,但毕竟孤掌难鸣,至今很多事都没有得到要领。你们都是我最信任的股肱之臣,今天我就出两个题目,一个叫《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个叫《开边策》,你们好好思考,畅所欲言,写好了呈上来,朕将逐一认真阅览。”
这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历史瞬间。这位年轻的皇帝,竟要沙里淘金,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发现人才,碰撞思想。
皇帝下令,众人哪敢不从。各位大臣回去之后,苦思冥想,各显神通。很快,一大叠奏章呈了上来。柴荣如获至宝,连夜批阅。夜已经很深,但柴荣却丝毫感觉不到疲倦。这是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这么多人的灵感与才华在柴荣的脑海中激荡,令他心潮起伏,不能自抑。
眼前出现了王朴的名字,这是时任比部郎中(刑部官职)的王朴撰写的《平边策》。对这个人,柴荣并不陌生。还在他外镇澶州时,王朴就在身边做掌书记。柴荣回京做开封府尹,谁都可以不带,一定要带上王朴,让他在身边作右拾遗。柴荣如此欣赏信赖王朴,当然不是因为他懂数术,会算卦,而是因为他的见识、机敏与才华。见到王朴的文章,柴荣精神一振,他要好好看看,这个大才子会有什么高论。
“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果然出手不凡,王朴没有半句空话,直击要害,很快引起了柴荣的强烈兴趣。长期在柴荣身边的王朴当然知道这位皇帝内心深处的秘密。燕云十六州,是柴荣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所以他大胆地开宗明义:要想收取失地,首先要探究丧师失地的原因。
“历朝历代丧失国土时,莫不是因为君主昏庸,臣子奸邪,军队骄横,百姓穷困,奸人乱党把持朝政,强将武夫横行霸道。这些恶疾由小变大,积微成著,终于酿成恶果。”王朴把丧失国土的原因娓娓道来,句句见血。
“所以,如今要收取失地,只不过反其道而行之罢了!”历数前朝种种弊端之后,王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朴接着阐述道:“用贤人废奸人,可以收罗人材;施恩泽讲诚信,可以团结人心;赏功劳罚罪过,可以凝聚力量;去奢侈倡节俭,可以积累财富;爱惜民力,减少赋税,可以让百姓富足。等到群贤毕集,政事理顺,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起兵,功无不成矣!”
冷静的分析之后,王朴突然开始煽情,在短短的文字间为柴荣描绘了一幅热血沸腾的图景:“那时候,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
柴荣抬起头,深深地吸了口气。如果真如王朴所言,起兵之时,天下归附,人心所向,甚至“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这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他不由得想起高平之战后,自己率军攻入北汉境内亲眼所见的那些场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们挤在路边,拿出自己仅有的那点东西,欢天喜地地迎接后周军队前来解救他们。如果真能做到王朴说的那些,全天下都出现这样的场面又何尝不可能!
接下来,王朴开始了军事战略层面的论述。“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南唐与我朝接壤将近二千里,边界漫长,破绽众多,容易袭扰。我军反复袭扰之下,对方必然奔走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南人懦怯,一旦有警,必全师救之。如此下去,南唐很快就会实力衰竭,我可乘虚夺其江北之地。既得江北,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倘若不归顺,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思路如此清晰,看得柴荣频频点头。
“只有河东是必然要拼死一战的敌人,无法以恩惠信义诱之,当以强兵制之。高平一战后,河东力竭气沮,难以再起边患,因此北汉可以等到最后来收拾。等天下平定,看准时机,一举可擒!”
“王朴此言,句句深得我心,果能如此,何愁天下不平!”看到此处,柴荣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不由得拍案而起,仰天高呼。
王朴的这篇《平边策》不仅提出了全面的施政理念,更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军事策略。按照王朴的设想,休整一年之后,便可对南唐用兵,以反复袭扰、消耗的战术,避实就虚,首先夺取南唐在长江以北的领土,然后顺势扫平南方诸国,最后再啃下河东这块硬骨头。当王朴挥毫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提出的战略设想会对后周王朝乃至之后的宋王朝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捧着这篇文字,柴荣感慨万千。纵观各位大臣的奏章,大多陈词滥调,空洞无物,字里行间,全是一股迂腐消沉之气。而王朴这篇《平边策》,一针见血,字字珠玑,无一句废话。字里行间,可见王朴对天下局势透彻的认识与深入的思考。重整天下,他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才!
当然,在柴荣看来,王朴说得固然全面透彻,但也忽略了一点,而且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结束乱世,再造盛世,他要改变的远远不止《平边策》中所写的那些,他更要改变弥漫在朝野上下的消沉之气。为什么当北汉来犯之时,在众人一致反对的情况下,他坚持御驾亲征,与刘崇当面对决;为什么高平大胜之后,他要临阵斩杀樊爱能、何徽等人;他要让世人知道,他的志向远远不止子承父业那么简单,他要一往无前,革除积弊,彻底结束这个混乱的时代。冯道认为他能不能达到唐太宗的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要去做的事。英雄路远,但首先要有远行的勇气与斗志。
第二天,柴荣命人在朝堂之上当众宣读王朴的大作。接着,柴荣发表了一番评论,对王朴的《平边策》大加赞赏,并当场宣布迁升他为左谏议大夫。他要让满朝文武知道,他需要的官员是王朴这样锐意进取,敢于直言之人。
退朝之后,柴荣留下刚刚升官的王朴,要他陪同自己去观看皇宫中的礼乐器具。王朴满腹狐疑,现在百业待兴,急着要解决的事情这么多,皇帝竟然还有闲心去观赏乐器?众所周知,柴荣对音乐之事从来不感兴趣,今天他又是唱的哪一出?
柴荣在大殿正中悬挂的大钟前停了下来。“这是何物?”柴荣指着那口大钟问旁边的乐工。“回陛下,这是前朝传下来,用于大典祭祀时奏乐的钟磬。”乐工恭恭敬敬地回答。柴荣微微一笑:“你可知此钟如何敲击奏乐?音律又如何讲究?”乐工茫然,哑口无言。
柴荣摇摇头,回首看着王朴,若有所思地说:“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带你来看乐器了吧?我知你精通音律,我在你面前谈论礼乐之事是班门弄斧。我虽不懂乐理,但我却知道正确的礼仪可规范言行,和谐的音乐可陶冶心灵。唐太宗以来,曾流传下十二音、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如今,你看看……”他指着殿内摆满的各式器具,激动地说:“这里摆放的乐器,看似都有钟、磬的形状,乐工们却不懂如何演奏,只是白白地挂在这里,充充门面。可知世风、礼仪败坏到了何种程度!由小可以见大,音乐之事是这样,天下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王朴听得百感交集,心潮起伏。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道:“臣明白了。臣不才,当尽愚钝之力,为陛下重整天下!”那一刻,王朴明白,柴荣之志,远非这个中原,更不止那区区的燕云十六州。他的志向,在整个天下;他的眼光,在万千苍生;他的梦想,是再造盛世。
15再造铁拳
柴荣的革新,选择的突破口是军队。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拥兵自重,临阵脱逃,几乎酿成大祸。柴荣痛感,军队问题太多,杀几个将领,震慑一下军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必须要大刀阔斧,重建禁军。
/> 柴荣知道,攻灭北汉的最好机会已经失去。赵匡胤等人固然英勇,但眼前正在上演与当年后梁围攻太原时极为相似的场景。而那一次,朱温在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彻底崩盘。现在北线受挫,雨季又到,如果再拖下去,辽军一旦突破忻州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再愚蠢也不能拿自己的家底去做毫无意义的赌博。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意气用事。
在众将面前,柴荣宣布了退兵的决定。“平定天下,终非一朝一夕之功。高平一战,我军大获全胜,重创刘崇主力,已成就大功。如今河东已成弹丸之地,迟早为我所有。雨季已至,将士疲惫,补给困难,再战已无益。”柴荣如是说。
没有人反对。虽然不甘心,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只是军民加在一起数十万之众,要顺利撤退却是一件难事。五十三年前,后梁大将氏叔琮以重兵围攻太原,不克。撤军时,急于脱离苦海的氏叔琮甚至来不及等狙击线成型,就率领大军匆忙撤退。结果在河东铁骑的追杀下,撤军最终变成了一场大溃败,梁军死伤惨重,甚至连重镇潞州也差点丢掉。柴荣当然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面对皇帝的担心,大将药元福提出,愿意以本部军马列阵断后,阻击追兵,掩护大军撤退。以一己之力独挡追兵,为全师断后,这样的任务换一个人柴荣或许不敢轻信,但对药元福的毛遂自荐,柴荣却非常放心。
要论后周军中最擅打硬仗的将领,药元福首当其冲。他在后梁名将王檀部下从军时,便以勇猛著称。后晋开运年间,面对大举入侵的契丹军队,时任千牛卫将军的药元福屡屡上演以弱击强,以一敌十的惊人表现。后汉乾佑年间,药元福奉命讨伐凤翔军阀王景崇,当时后蜀数万人马来援,兵力不济的后汉军队眼看就要崩溃,药元福领数百名精骑发动反击,战局顿时逆转。这一战,药元福一路追杀至大散关,歼敌三千余人。蜀中军人一听药元福的大名,无不心惊胆战。
而最令柴荣印象深刻的当属三年前的晋州之战。当时刘崇兵败,连夜遁逃,药元福强烈要求带兵追赶,一举攻入北汉,但因主将王峻强行阻止而作罢。后来郭威曾对柴荣感叹:“去年刘崇之遁,若从药元福之言,则无边患矣!”药元福不仅有勇,更有谋略与担当。让这员猛将领兵断后,再合适也不过。
柴荣下令,药元福领兵断后,大军分路撤回中原,同时又急诏困守忻州的符彦卿、张永德退兵。是年六月,后周军主动撤围,向潞州方向撤退。一直挨打的刘崇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他派使者急召辽军南下,同时组织人马,出城追杀。
太原城外,药元福的军队严阵以待,与北汉追兵展开了殊死拼杀。药元福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面对北汉追兵狂风骤雨般的疯狂进攻,他的军队屹立不倒,敌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数十万大军要做到依序撤退,谈何容易。虽然作了周密的准备,撤军命令一下,许多军队很快脱离了预定的撤退路线,互相争抢道路,陷入了混乱与溃散。
太原城下,一排又一排后周士兵倒在了敌军的箭雨之下,药元福和他的士兵们依然在奋力死战。
柴荣在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黯然南行。他的身后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那是自己的士兵在焚烧来不及运走的数十万担军粮。半个中原的老百姓辛苦积攒,数十万民伕长途跋涉才运到太原城下的粮食就这样瞬间化为灰烬。胜利曾经触手可及,但现在他却不得不放弃即将得到的一切。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会有侥幸得来的成功,即使暂时有,也会很快会遭到血淋淋的报复。
全身浴血的药元福疲惫地挺起身子,他的目光越过堆积如山的尸体,看着凶狠的北汉士兵带着不甘的表情悻悻退去。在他的拼死阻击之下,柴荣终于实现了全师而退。
但刘崇显然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后周退兵之后,北汉立即展开全线反击。代州、忻州等州县很快又落入北汉之手。
柴荣登基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作战就此结束。细观这一战的进程,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面对北汉政权咄咄逼人的进攻,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刘崇与柴荣,太原与开封,现实的仇恨与历史的恩怨诡异地纠缠在一起,两个对手开始了面对面的对决。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场对决的高潮来得如此之快。高平会战,柴荣在兵力和局面并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力挽危局,反败为胜,重创北汉军主力。之后,柴荣乘胜反攻河东。在数十万后周大军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之后,北汉几乎全境沦陷,只剩下太原一座孤城。但最终,太原城坚固的高墙和契丹骑兵彪悍的战斗力救了刘崇。柴荣一战而定河东的企图化为泡影。
虽然这场对决虎头蛇尾,但对柴荣而言,这一战对他的意义却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高平之战的胜利如同一顶无形的皇冠,让刚刚登基的柴荣拥有了炫目的光环,更硬生生扇了以冯道为代表的质疑者们一个响亮的耳光。也许是为了印证这一点,就在高平大胜之后,年过七旬的冯道患病去世。至此,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人敢公开挑战柴荣的权威。
而和潞州大捷后信心爆棚的李存勖不同,柴荣更具有反思精神。后周军队在战役进程中不稳定的表现让柴荣看到了对未来的隐忧。他明白,以后周目前的实力,要想平天下,还远远不够。正是这一战之后,柴荣开始了他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全面革新。
只是,对当下心情复杂的柴荣而言,他自然不会想到,很多年之后,高平之战会成为一个王朝崛起的序曲;他当然更不会想到,在很多人眼里,这场战役甚至被视为在他之后的那个宋王朝诞生的开始。很多事情的意义,会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发酵,最终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14平边之策
太原城外大雨连绵,开封城中却阳光灿烂。柴荣身披高平大捷的光环,带着他的大军回到了京城。滋德殿外,柴荣终于松弛了紧绷的肌肉,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伊人红妆,款款而立,那正是他的符皇后。在最失落的时候,柴荣曾经感到过寒冷彻骨的寂寞与孤独。而现在,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在某个地方静静等着你归来的那个人。
清冷的夜里,柴荣与符皇后并肩而立,望着满天繁星。星光沐浴在两人的身上,那一刻,柴荣的心里从未有过的平静。或许,远离喧嚣与杀戮,跳出现实的迷局,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一颗流星划过天幕,拖着闪亮的尾巴,转瞬即逝。
“人生百年,如同这颗流星,转瞬即逝。如果能造福苍生,照亮黑暗,做一颗流星也未尝不可。”柴荣忽然叹道。
“是啊,人过这一生不易,却也不难。但如果能给人们留下点什么,那才叫完整吧。”符皇后轻声应道。
柴荣若有所思的转过头,女人的双眸在星光下熠熠生辉。她说得很对,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完整的中原,我又能为这个天下留下些什么呢?
第二天,一纸特别的诏令下达朝野。在这份诏书中,柴荣的急切与反思跃然纸上。他诚恳地说:“朕对朝中各位公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如果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凭什么来发现大家的能力与才华呢?又怎么能做到量才而用呢?”接着,柴荣又语重心长地要求,今后各级官吏,不分官职大小,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有好的建议,都可以向朝廷呈报。
此诏一出,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唐亡以来,历代王朝以武力立国,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割据者们看重的是对权力的绝对控制,看重的是臣子们的忠诚,政治空气极其封闭紧张。如今大胜之后,柴荣竟主动提出不分贵贱,广开言路,采言纳贤,实在令群臣鼓舞。
也许是发现大家对畅所欲言还有顾虑,柴荣干脆主动出击,出了个“命题作文”。朝堂上,柴荣当众宣布:“朕经常思考治国方略,彻夜难眠,寝食不安,但毕竟孤掌难鸣,至今很多事都没有得到要领。你们都是我最信任的股肱之臣,今天我就出两个题目,一个叫《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个叫《开边策》,你们好好思考,畅所欲言,写好了呈上来,朕将逐一认真阅览。”
这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历史瞬间。这位年轻的皇帝,竟要沙里淘金,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发现人才,碰撞思想。
皇帝下令,众人哪敢不从。各位大臣回去之后,苦思冥想,各显神通。很快,一大叠奏章呈了上来。柴荣如获至宝,连夜批阅。夜已经很深,但柴荣却丝毫感觉不到疲倦。这是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这么多人的灵感与才华在柴荣的脑海中激荡,令他心潮起伏,不能自抑。
眼前出现了王朴的名字,这是时任比部郎中(刑部官职)的王朴撰写的《平边策》。对这个人,柴荣并不陌生。还在他外镇澶州时,王朴就在身边做掌书记。柴荣回京做开封府尹,谁都可以不带,一定要带上王朴,让他在身边作右拾遗。柴荣如此欣赏信赖王朴,当然不是因为他懂数术,会算卦,而是因为他的见识、机敏与才华。见到王朴的文章,柴荣精神一振,他要好好看看,这个大才子会有什么高论。
“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果然出手不凡,王朴没有半句空话,直击要害,很快引起了柴荣的强烈兴趣。长期在柴荣身边的王朴当然知道这位皇帝内心深处的秘密。燕云十六州,是柴荣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所以他大胆地开宗明义:要想收取失地,首先要探究丧师失地的原因。
“历朝历代丧失国土时,莫不是因为君主昏庸,臣子奸邪,军队骄横,百姓穷困,奸人乱党把持朝政,强将武夫横行霸道。这些恶疾由小变大,积微成著,终于酿成恶果。”王朴把丧失国土的原因娓娓道来,句句见血。
“所以,如今要收取失地,只不过反其道而行之罢了!”历数前朝种种弊端之后,王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朴接着阐述道:“用贤人废奸人,可以收罗人材;施恩泽讲诚信,可以团结人心;赏功劳罚罪过,可以凝聚力量;去奢侈倡节俭,可以积累财富;爱惜民力,减少赋税,可以让百姓富足。等到群贤毕集,政事理顺,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起兵,功无不成矣!”
冷静的分析之后,王朴突然开始煽情,在短短的文字间为柴荣描绘了一幅热血沸腾的图景:“那时候,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
柴荣抬起头,深深地吸了口气。如果真如王朴所言,起兵之时,天下归附,人心所向,甚至“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这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他不由得想起高平之战后,自己率军攻入北汉境内亲眼所见的那些场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们挤在路边,拿出自己仅有的那点东西,欢天喜地地迎接后周军队前来解救他们。如果真能做到王朴说的那些,全天下都出现这样的场面又何尝不可能!
接下来,王朴开始了军事战略层面的论述。“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南唐与我朝接壤将近二千里,边界漫长,破绽众多,容易袭扰。我军反复袭扰之下,对方必然奔走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南人懦怯,一旦有警,必全师救之。如此下去,南唐很快就会实力衰竭,我可乘虚夺其江北之地。既得江北,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倘若不归顺,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思路如此清晰,看得柴荣频频点头。
“只有河东是必然要拼死一战的敌人,无法以恩惠信义诱之,当以强兵制之。高平一战后,河东力竭气沮,难以再起边患,因此北汉可以等到最后来收拾。等天下平定,看准时机,一举可擒!”
“王朴此言,句句深得我心,果能如此,何愁天下不平!”看到此处,柴荣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不由得拍案而起,仰天高呼。
王朴的这篇《平边策》不仅提出了全面的施政理念,更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军事策略。按照王朴的设想,休整一年之后,便可对南唐用兵,以反复袭扰、消耗的战术,避实就虚,首先夺取南唐在长江以北的领土,然后顺势扫平南方诸国,最后再啃下河东这块硬骨头。当王朴挥毫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提出的战略设想会对后周王朝乃至之后的宋王朝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捧着这篇文字,柴荣感慨万千。纵观各位大臣的奏章,大多陈词滥调,空洞无物,字里行间,全是一股迂腐消沉之气。而王朴这篇《平边策》,一针见血,字字珠玑,无一句废话。字里行间,可见王朴对天下局势透彻的认识与深入的思考。重整天下,他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才!
当然,在柴荣看来,王朴说得固然全面透彻,但也忽略了一点,而且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结束乱世,再造盛世,他要改变的远远不止《平边策》中所写的那些,他更要改变弥漫在朝野上下的消沉之气。为什么当北汉来犯之时,在众人一致反对的情况下,他坚持御驾亲征,与刘崇当面对决;为什么高平大胜之后,他要临阵斩杀樊爱能、何徽等人;他要让世人知道,他的志向远远不止子承父业那么简单,他要一往无前,革除积弊,彻底结束这个混乱的时代。冯道认为他能不能达到唐太宗的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要去做的事。英雄路远,但首先要有远行的勇气与斗志。
第二天,柴荣命人在朝堂之上当众宣读王朴的大作。接着,柴荣发表了一番评论,对王朴的《平边策》大加赞赏,并当场宣布迁升他为左谏议大夫。他要让满朝文武知道,他需要的官员是王朴这样锐意进取,敢于直言之人。
退朝之后,柴荣留下刚刚升官的王朴,要他陪同自己去观看皇宫中的礼乐器具。王朴满腹狐疑,现在百业待兴,急着要解决的事情这么多,皇帝竟然还有闲心去观赏乐器?众所周知,柴荣对音乐之事从来不感兴趣,今天他又是唱的哪一出?
柴荣在大殿正中悬挂的大钟前停了下来。“这是何物?”柴荣指着那口大钟问旁边的乐工。“回陛下,这是前朝传下来,用于大典祭祀时奏乐的钟磬。”乐工恭恭敬敬地回答。柴荣微微一笑:“你可知此钟如何敲击奏乐?音律又如何讲究?”乐工茫然,哑口无言。
柴荣摇摇头,回首看着王朴,若有所思地说:“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带你来看乐器了吧?我知你精通音律,我在你面前谈论礼乐之事是班门弄斧。我虽不懂乐理,但我却知道正确的礼仪可规范言行,和谐的音乐可陶冶心灵。唐太宗以来,曾流传下十二音、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如今,你看看……”他指着殿内摆满的各式器具,激动地说:“这里摆放的乐器,看似都有钟、磬的形状,乐工们却不懂如何演奏,只是白白地挂在这里,充充门面。可知世风、礼仪败坏到了何种程度!由小可以见大,音乐之事是这样,天下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王朴听得百感交集,心潮起伏。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道:“臣明白了。臣不才,当尽愚钝之力,为陛下重整天下!”那一刻,王朴明白,柴荣之志,远非这个中原,更不止那区区的燕云十六州。他的志向,在整个天下;他的眼光,在万千苍生;他的梦想,是再造盛世。
15再造铁拳
柴荣的革新,选择的突破口是军队。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拥兵自重,临阵脱逃,几乎酿成大祸。柴荣痛感,军队问题太多,杀几个将领,震慑一下军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必须要大刀阔斧,重建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