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1) (2/2)
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时间简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星云,它们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当它们收缩时,其中的原子相互碰撞,气体温度升高,直到最后,热得足以开始热聚变反应。这些反应将更多的氢转变成氦,释放出的热增加了压力,因此使星云不再继续收缩。它们会稳定地在这种状态下,作为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停留一段很长的时间,它们将氢燃烧成氦,并将得到的能量以热和光的形式辐射出来。质量更大的恒星需要变得更热,以平衡它们更强的引力吸引,使得其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快,以至于它们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里将氢耗光。然后,它们会稍微收缩一点,而随着它们进一步变热,就开始将氦转变成像碳和氧这样更重的元素。但是,这一过程没有释放出太多的能量,所以正如在黑洞那一章描述的,危机就会发生了。人们不完全清楚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但是看来恒星的中心区域很可能坍缩成一个非常致密的状态,譬如中子星或黑洞。恒星的外部区域有时会在称为超新星的巨大爆发中吹出来,这种爆发使星系中的所有恒星在相形之下显得黯淡无光。恒星接近生命终点时产生的一些重元素就被抛回到星系里的气体中去,为下一代恒星提供一些原料。因为我们的太阳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是大约50亿年前由包含有更早超新星碎片的旋转气体云形成的,所以大约包含2%这样的重元素。云里的大部分气体形成了太阳或者喷到外面去,但是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像地球这样的,现在作为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物体。
地球原先是非常热的,并且没有大气。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冷却下来,并从岩石中散发气体得到了大气。我们无法在这早先的大气中存活。因为它不包含氧气,反而包含很多对我们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即是使臭鸡蛋难闻的气体)。然而,存在其他能在这种条件下繁衍的原始的生命形式。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成叫做宏观分子的大结构的结果,而在海洋中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将海洋中的其他原子聚集成类似的结构。它们就这样复制自己并繁殖。在有些情况下复制有些误差。这些误差通常使新的宏观分子不能复制自己,并最终被消灭。
然而,一些误差会产生出新的宏观分子,它们会更有效地复制自己。因此它们具有优势,并趋向于取代原先的宏观分子。进化的过程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并导致越来越复杂的自我复制组织的产生。第一种原始的生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氢在内的不同物质,而释放出氧气。这就逐渐地将大气改变成今天这样的成分,并且允许诸如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最后人类等生命的更高形式的发展。
宇宙从非常热的状态开始并随膨胀而冷却的景象,和我们今天所有的观测证据相一致。尽管如此,它还留下许多未被回答的重要问题:
(1)为何早期宇宙如此之热?
(2)为何宇宙在大尺度上如此均匀?为何它在空间的所有点上和所有方向上看起来相同?尤其是,当我们朝不同方向看时,为何微波辐射背景的温度几乎完全相同?
这有点像问许多学生一个考试题。如果所有人都给出完全相同的回答,你就会相当肯定,他们相互之间交流过。在上述的模型中,从大爆炸开始光还没有来得及从一个遥远的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即使这两个区域在宇宙的早期靠得很近。按照相对论,如果连光都不能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则没有任何其他的信息能做到。所以,除非因为某种不能解释的原因,导致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否则没有一种方法能使它们达到相互一样的温度。
(3)为何宇宙以这么接近于区分坍缩和永远膨胀模型的临界膨胀率开始,这样即使在100亿年以后的现在,它仍然几乎以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在大爆炸后的1秒钟那一时刻其膨胀率哪怕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在它达到今天这么大的尺度之前宇宙早已坍缩。
(4)尽管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如此的一致和均匀,它却包含有局部的无规性,诸如恒星和星系。人们认为,这些是从早期宇宙中不同区域之间密度的细小差别发展而来的。这些密度起伏的起源是什么?
广义相对论本身不能解释这些特征或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预言,宇宙是从在大爆炸奇点处的无限密度起始的。广义相对论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在奇点处都失效了:
人们不能预言从奇点会出来什么。正如以前解释的,这表明我们可以从这理论中割除去大爆炸奇点和任何先于它的事件,因为它们对我们没有任何观测效应。时空会有一个边界——大爆炸处的开端。
科学似乎揭示了一族定律,在不确定性原理设下的极限内,如果我们知道宇宙在任一时刻的状态,这些定律就会告诉我们,它如何随时间发展。这些定律也许原先是由上帝颁布的,但是看来从那以后他就让宇宙自身按照这些定律去演化,而现在不对它干涉。但是,他是怎么选择宇宙的初始状态和结构的呢?什么是在时间起始处的“边界条件”?
一种可能的回答是,上帝选择宇宙的这种初始结构是因为某些我们无望理解的原因。这肯定是在一个全能造物主的力量之内。但是如果他使宇宙以这种不能理解的方式开始,他为何又选择让它按照我们可理解的定律去演化?
整部科学史正是对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发生,而是反映了一定内在秩序的逐步的意识。这秩序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神灵启示的。只有假定这种秩序不但应用于定律,而且应用于时空边界处的条件时才是自然的,这种条件指明宇宙的初始态。可以有大量具有不同初始条件的宇宙模型,它们都服从定律。应该存在某种原则去抽取一个初始状态,也就是一个模型,去代表我们的宇宙。
所谓的混沌边界条件即是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些条件含蓄地假定,要么宇宙是空间无限的,要么存在无限多宇宙。在混沌边界条件下,在刚刚大爆炸之后,寻求任何空间区域在任意给定的结构的概率,在某种意义上,和它在任何其他结构的概率是一样的:宇宙初始态的选择纯粹是随机的。这意味着,早期宇宙可能是非常混沌和无序的。
因为与光滑和有序的宇宙相比,存在着多得多的混沌和无序的宇宙。(如果每一结构都是等几率的,因为混沌无序态多得这么多,宇宙多半会从这种态起始)。很难理解,从这样混沌的初始条件,如何导致今天我们这个在大尺度上如此光滑和规则的宇宙。人们还预料,在这样的模型中,密度起伏导致比伽马射线背景观测设定的上限多得多的太初黑洞的形成。
星云,它们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当它们收缩时,其中的原子相互碰撞,气体温度升高,直到最后,热得足以开始热聚变反应。这些反应将更多的氢转变成氦,释放出的热增加了压力,因此使星云不再继续收缩。它们会稳定地在这种状态下,作为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停留一段很长的时间,它们将氢燃烧成氦,并将得到的能量以热和光的形式辐射出来。质量更大的恒星需要变得更热,以平衡它们更强的引力吸引,使得其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快,以至于它们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里将氢耗光。然后,它们会稍微收缩一点,而随着它们进一步变热,就开始将氦转变成像碳和氧这样更重的元素。但是,这一过程没有释放出太多的能量,所以正如在黑洞那一章描述的,危机就会发生了。人们不完全清楚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但是看来恒星的中心区域很可能坍缩成一个非常致密的状态,譬如中子星或黑洞。恒星的外部区域有时会在称为超新星的巨大爆发中吹出来,这种爆发使星系中的所有恒星在相形之下显得黯淡无光。恒星接近生命终点时产生的一些重元素就被抛回到星系里的气体中去,为下一代恒星提供一些原料。因为我们的太阳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是大约50亿年前由包含有更早超新星碎片的旋转气体云形成的,所以大约包含2%这样的重元素。云里的大部分气体形成了太阳或者喷到外面去,但是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像地球这样的,现在作为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物体。
地球原先是非常热的,并且没有大气。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冷却下来,并从岩石中散发气体得到了大气。我们无法在这早先的大气中存活。因为它不包含氧气,反而包含很多对我们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即是使臭鸡蛋难闻的气体)。然而,存在其他能在这种条件下繁衍的原始的生命形式。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成叫做宏观分子的大结构的结果,而在海洋中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将海洋中的其他原子聚集成类似的结构。它们就这样复制自己并繁殖。在有些情况下复制有些误差。这些误差通常使新的宏观分子不能复制自己,并最终被消灭。
然而,一些误差会产生出新的宏观分子,它们会更有效地复制自己。因此它们具有优势,并趋向于取代原先的宏观分子。进化的过程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并导致越来越复杂的自我复制组织的产生。第一种原始的生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氢在内的不同物质,而释放出氧气。这就逐渐地将大气改变成今天这样的成分,并且允许诸如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最后人类等生命的更高形式的发展。
宇宙从非常热的状态开始并随膨胀而冷却的景象,和我们今天所有的观测证据相一致。尽管如此,它还留下许多未被回答的重要问题:
(1)为何早期宇宙如此之热?
(2)为何宇宙在大尺度上如此均匀?为何它在空间的所有点上和所有方向上看起来相同?尤其是,当我们朝不同方向看时,为何微波辐射背景的温度几乎完全相同?
这有点像问许多学生一个考试题。如果所有人都给出完全相同的回答,你就会相当肯定,他们相互之间交流过。在上述的模型中,从大爆炸开始光还没有来得及从一个遥远的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即使这两个区域在宇宙的早期靠得很近。按照相对论,如果连光都不能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则没有任何其他的信息能做到。所以,除非因为某种不能解释的原因,导致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否则没有一种方法能使它们达到相互一样的温度。
(3)为何宇宙以这么接近于区分坍缩和永远膨胀模型的临界膨胀率开始,这样即使在100亿年以后的现在,它仍然几乎以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在大爆炸后的1秒钟那一时刻其膨胀率哪怕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在它达到今天这么大的尺度之前宇宙早已坍缩。
(4)尽管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如此的一致和均匀,它却包含有局部的无规性,诸如恒星和星系。人们认为,这些是从早期宇宙中不同区域之间密度的细小差别发展而来的。这些密度起伏的起源是什么?
广义相对论本身不能解释这些特征或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预言,宇宙是从在大爆炸奇点处的无限密度起始的。广义相对论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在奇点处都失效了:
人们不能预言从奇点会出来什么。正如以前解释的,这表明我们可以从这理论中割除去大爆炸奇点和任何先于它的事件,因为它们对我们没有任何观测效应。时空会有一个边界——大爆炸处的开端。
科学似乎揭示了一族定律,在不确定性原理设下的极限内,如果我们知道宇宙在任一时刻的状态,这些定律就会告诉我们,它如何随时间发展。这些定律也许原先是由上帝颁布的,但是看来从那以后他就让宇宙自身按照这些定律去演化,而现在不对它干涉。但是,他是怎么选择宇宙的初始状态和结构的呢?什么是在时间起始处的“边界条件”?
一种可能的回答是,上帝选择宇宙的这种初始结构是因为某些我们无望理解的原因。这肯定是在一个全能造物主的力量之内。但是如果他使宇宙以这种不能理解的方式开始,他为何又选择让它按照我们可理解的定律去演化?
整部科学史正是对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发生,而是反映了一定内在秩序的逐步的意识。这秩序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神灵启示的。只有假定这种秩序不但应用于定律,而且应用于时空边界处的条件时才是自然的,这种条件指明宇宙的初始态。可以有大量具有不同初始条件的宇宙模型,它们都服从定律。应该存在某种原则去抽取一个初始状态,也就是一个模型,去代表我们的宇宙。
所谓的混沌边界条件即是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些条件含蓄地假定,要么宇宙是空间无限的,要么存在无限多宇宙。在混沌边界条件下,在刚刚大爆炸之后,寻求任何空间区域在任意给定的结构的概率,在某种意义上,和它在任何其他结构的概率是一样的:宇宙初始态的选择纯粹是随机的。这意味着,早期宇宙可能是非常混沌和无序的。
因为与光滑和有序的宇宙相比,存在着多得多的混沌和无序的宇宙。(如果每一结构都是等几率的,因为混沌无序态多得这么多,宇宙多半会从这种态起始)。很难理解,从这样混沌的初始条件,如何导致今天我们这个在大尺度上如此光滑和规则的宇宙。人们还预料,在这样的模型中,密度起伏导致比伽马射线背景观测设定的上限多得多的太初黑洞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