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棣是个权力欲望很重的皇帝,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个朱元璋一样的大事小事都要一把抓的皇帝。
朱元璋能够每天忙碌七八个时辰,只差连老百姓饭桌上吃什么都要管。
但是朱棣毕竟是个官二代了,他虽然也像朱元璋一样喜欢集权,却不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为国为民上。
他喜欢美女,喜欢享受,喜欢每天晚上能够在后宫里欣赏一出宫女们的歌舞和大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也学会了放权,不让自己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呕心沥血。
对于他这个马上皇帝来说,兵权是最主要的,稳定是次要的。至于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不好,他很少关注,只要他们能活下去就够了。
但是,三个儿子都让他失望了。
朱高煦最像他,却只学会了战场上的勇猛,毫无心机,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他对民政毫无见解,丝毫不顾忌老百姓的死活,若是为君,必是暴君。
朱高燧恃宠而骄,恣意妄为,不过是个纨绔子弟。如今受了太孙的蛊惑,更是迷上了财货,不过这样也让他更放心了。
朱高炽这个儿子幼时聪明伶俐,却受朱元璋教导太深,迷信儒家,这是让他最失望的。
他只学会了爷爷的皮毛,根本没有学到爷爷的精髓。
朱棣对自己的父亲是非常钦佩的。他幼时勤奋好学,经过世事历练,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可是朱高炽呢?人云亦云,现在完全被那些大臣所蛊惑。
甚至于,那些大臣利用他来跟自己掰手腕,而他却毫无察觉。
所以朱棣基本上不会允许他过多参与朝政,只给他一个詹士府,给他画一圈,让他在圈里玩。
只要他受他人蛊惑,想要跳出来,朱棣就会把他打回去。
对于这个孙子,朱棣是最满意的。小小年纪就心机深沉,将权力游戏玩的出神入化,甚至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规则。
一个皇帝,不需要熟读经书,也不需要武力超群。最主要的就是要洞悉人心,学会平衡,这样才能稳定局势。
大儿子偏文,二儿子偏武,只有这个孙子才明白皇帝这个位置真正代表的意义。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而他朱棣也还不老……
他今年也才57岁,在他自己看来,自己最少还能再活十年。
在东征东瀛之前,他其实已经在有意过渡权力给自己的这位孙子。不管是让他掌管海军,还是任由他跟各位将领靠近,都能证明他想要稳定权力交接的意图。
就连朱瞻基在宫中笼络这些内侍,他也从来不管。在他看来,朱瞻基越能干,权力过渡的越平稳越好。
但是这一切,从朱瞻基干脆利落地将东瀛才在脚下之后,一切都变了。
因为朱瞻基的强势崛起,受损最大的不是自己,而是一直被自己打压的太子。
太子一直只是在文臣之间有些支持,以前的军队支持朱高炽,但是在丘福死了之后,军队就保持了中立。
他们瞧不起连走路都需要人扶着的朱高炽,更因为朱高炽一直重文轻武。
所以在太孙北征之后,军方的将领将希望放在了对军人更加亲近的朱瞻基身上。
对处在夹缝中的太子,朱棣并没有怜惜。
他是一个好儿子,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的太子,但是唯独不是一个好皇帝。
对太子的势力受到挤压,朱棣是乐见其成的,但是携着征服东瀛的巨大功劳回来,朱棣突然发现,连自己的威信也被这个孙子给压迫住了。
他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得到了帝位,但是这是内战。
对外征战,一个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自己都十几年没有搞定。
从永乐五年对交趾动手,整整十年了,一直到今年,以封建为饵,张辅才把那里彻底稳定了下来。
这些功绩跟太孙半年就征服东瀛相比,相差实在太远。
虽然对方是自己的孙子,但是朱棣仍然有些接受不了这种对比,因为跟自己的孙子相比,所谓的文治武功好像都被比下去了。
当太孙取得大胜,活捉东瀛王室的消息传回,礼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讷上言:“今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民物阜丰,请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垂之万世。”
礼部尚书吕震等亦言:“皇上圣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周讷之请,封禅泰山。”
但是朱棣还是拒绝了封禅泰山的建议,因为他感觉,这个功劳不是自己的。
而且,从朝中大臣的表现,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孙子的崛起对自己的影响。
可能在许多的人的眼中,这个孙子已经超过了爷爷。
这一点是他难以接受的。
所以,他想要建立更大的武功。
朱瞻基提到的帖木儿国的确远超他最开始选的勃固和南掌,这也勾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他当然不是一个顾头不顾尾的人,想要征伐一个横霸西域的大国,没有万全的准备可不行。
但是他更怕这是一个诱饵,当自己在西域将帖木儿国踩在脚下的时候,大明已经完全被自己的孙子控制。
他还有雄心壮志,不想成为唐高祖李渊,末年只能在深宫养老。
所以他故意借着这件事来试探一下自己孙子的心意。
当朱瞻基反对他现在就出兵,并且对能够监国毫无兴趣的时候,他是非常满意的。
虽然有能力,有野心,但是依旧顾全大局,还能不恃宠而骄,尊重他这个爷爷。对这个孙子的表现,他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了。
回到宫中,他就召见了翰林学士杨士奇,让他写下圣旨。“着府军后卫六千人,优先换装火器,拱卫太孙。”
杨士奇洋洋洒洒,不一会儿就写出了一片文采斐然的圣旨,用过了大印,就派了太监去跟朱瞻基传旨。
自年初将府军后卫拨给了太孙,太孙的护卫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千人,如此仪仗只比朱棣自己稍逊,远超太子的两营护卫六千人。
不过羽林卫虽然已经换装,府军后卫却还一直没有换装,所以这次出征,朱瞻基根本没有带府军后卫。
现在给府军后卫优先换装,也代表着朱棣是有意增强太孙的势力。
等传令太监离去,朱棣才装作漫不经心的说道:“杨侍郎,太孙斩杀你长子杨稷,心中可有怨恨?”
杨士奇心中一凛,连忙跪下道:“犬子不堪大用,违反军纪,死有余辜。微臣心中虽然痛苦,却也不曾埋怨太孙殿下。日前,微臣已经写信回了老家,命次子杨道奉祖母进京。待他来到京城,微臣将会亲自将他送到幼军,继续拜入太孙殿下门下。”
朱棣点了点头,赞许说道:“此举甚好,你有心了。你如今只剩一子,不过次子名声远超长子,也算是你的福气。诏令,授杨士奇次子杨道将仕郎,入幼军听令。”
将仕郎虽然只是文勋的倒数第二级别,但是也是正九品的勋爵,这样意味着,杨道从今以后就不是民,而是官了。
杨士奇又拜谢道:“微臣叩谢陛下!”
朱棣笑道:“不要埋怨太孙,要是我领军,你那个悖逆的长子也别想活……”
“微臣谨记在心”
开了一天的会,朱瞻基回到宫中的时候,也觉得疲惫不堪。这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态度,并且还要拿出不同解决方案的心累。
今日东宫显得非常热闹,因为朱高炽要前往北平坐镇,在为他收拾行装。
如今运河竣通,从应天府坐船就能直接抵达北通州。所以朱高炽这次虽然要出远门,也不会很辛苦。
他这次去北平,会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去见见世面,太子妃张氏却不会跟去。
如今张氏年岁已大,基本不受宠爱,他的后宫里年轻貌美的女子不少,他也不会缺了人照顾。
张氏如今的精力基本都用在了协助昭懿贵妃管理后宫,然后帮朱瞻基管理兴庆宫上面。朱高炽在不在,跟她的影响都不大。
从东瀛运回来的金银,朱瞻基也不是全部入库,战利品就超过六百万两,三成归军队,这就是差不多两百万两。
朱瞻基身为主帅,怎么算也要拿个二三十万两。他只是留了一些金子,文物,这些银子他一两没要,回来全部给了财政紧张的朱高炽。
朱高炽这些年一直活在朱棣的羽翼下,手里没有进项,光靠俸禄活的比汉王,赵王都不如。
别的不说,他的詹士府养了一大帮文人墨客,每年就把他的俸禄花的七七八八了。还有后宫这些妃子家眷的人情往来,每一家都不能少了礼数,所以从来都没有宽裕过。
要不是这些年太子妃张氏和朱瞻基总是补贴他一些,他恐怕早就破产了。
这次手里有了二十万两银子,他也算是腰杆挺直了,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准备到了北平去大干一场。
朱瞻基也懒得干涉他的事,任由喝了点酒的他热情高涨地指点江山,只是在一边迎合。
>
朱棣是个权力欲望很重的皇帝,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个朱元璋一样的大事小事都要一把抓的皇帝。
朱元璋能够每天忙碌七八个时辰,只差连老百姓饭桌上吃什么都要管。
但是朱棣毕竟是个官二代了,他虽然也像朱元璋一样喜欢集权,却不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为国为民上。
他喜欢美女,喜欢享受,喜欢每天晚上能够在后宫里欣赏一出宫女们的歌舞和大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也学会了放权,不让自己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呕心沥血。
对于他这个马上皇帝来说,兵权是最主要的,稳定是次要的。至于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不好,他很少关注,只要他们能活下去就够了。
但是,三个儿子都让他失望了。
朱高煦最像他,却只学会了战场上的勇猛,毫无心机,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他对民政毫无见解,丝毫不顾忌老百姓的死活,若是为君,必是暴君。
朱高燧恃宠而骄,恣意妄为,不过是个纨绔子弟。如今受了太孙的蛊惑,更是迷上了财货,不过这样也让他更放心了。
朱高炽这个儿子幼时聪明伶俐,却受朱元璋教导太深,迷信儒家,这是让他最失望的。
他只学会了爷爷的皮毛,根本没有学到爷爷的精髓。
朱棣对自己的父亲是非常钦佩的。他幼时勤奋好学,经过世事历练,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可是朱高炽呢?人云亦云,现在完全被那些大臣所蛊惑。
甚至于,那些大臣利用他来跟自己掰手腕,而他却毫无察觉。
所以朱棣基本上不会允许他过多参与朝政,只给他一个詹士府,给他画一圈,让他在圈里玩。
只要他受他人蛊惑,想要跳出来,朱棣就会把他打回去。
对于这个孙子,朱棣是最满意的。小小年纪就心机深沉,将权力游戏玩的出神入化,甚至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规则。
一个皇帝,不需要熟读经书,也不需要武力超群。最主要的就是要洞悉人心,学会平衡,这样才能稳定局势。
大儿子偏文,二儿子偏武,只有这个孙子才明白皇帝这个位置真正代表的意义。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而他朱棣也还不老……
他今年也才57岁,在他自己看来,自己最少还能再活十年。
在东征东瀛之前,他其实已经在有意过渡权力给自己的这位孙子。不管是让他掌管海军,还是任由他跟各位将领靠近,都能证明他想要稳定权力交接的意图。
就连朱瞻基在宫中笼络这些内侍,他也从来不管。在他看来,朱瞻基越能干,权力过渡的越平稳越好。
但是这一切,从朱瞻基干脆利落地将东瀛才在脚下之后,一切都变了。
因为朱瞻基的强势崛起,受损最大的不是自己,而是一直被自己打压的太子。
太子一直只是在文臣之间有些支持,以前的军队支持朱高炽,但是在丘福死了之后,军队就保持了中立。
他们瞧不起连走路都需要人扶着的朱高炽,更因为朱高炽一直重文轻武。
所以在太孙北征之后,军方的将领将希望放在了对军人更加亲近的朱瞻基身上。
对处在夹缝中的太子,朱棣并没有怜惜。
他是一个好儿子,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的太子,但是唯独不是一个好皇帝。
对太子的势力受到挤压,朱棣是乐见其成的,但是携着征服东瀛的巨大功劳回来,朱棣突然发现,连自己的威信也被这个孙子给压迫住了。
他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得到了帝位,但是这是内战。
对外征战,一个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自己都十几年没有搞定。
从永乐五年对交趾动手,整整十年了,一直到今年,以封建为饵,张辅才把那里彻底稳定了下来。
这些功绩跟太孙半年就征服东瀛相比,相差实在太远。
虽然对方是自己的孙子,但是朱棣仍然有些接受不了这种对比,因为跟自己的孙子相比,所谓的文治武功好像都被比下去了。
当太孙取得大胜,活捉东瀛王室的消息传回,礼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讷上言:“今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民物阜丰,请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垂之万世。”
礼部尚书吕震等亦言:“皇上圣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周讷之请,封禅泰山。”
但是朱棣还是拒绝了封禅泰山的建议,因为他感觉,这个功劳不是自己的。
而且,从朝中大臣的表现,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孙子的崛起对自己的影响。
可能在许多的人的眼中,这个孙子已经超过了爷爷。
这一点是他难以接受的。
所以,他想要建立更大的武功。
朱瞻基提到的帖木儿国的确远超他最开始选的勃固和南掌,这也勾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他当然不是一个顾头不顾尾的人,想要征伐一个横霸西域的大国,没有万全的准备可不行。
但是他更怕这是一个诱饵,当自己在西域将帖木儿国踩在脚下的时候,大明已经完全被自己的孙子控制。
他还有雄心壮志,不想成为唐高祖李渊,末年只能在深宫养老。
所以他故意借着这件事来试探一下自己孙子的心意。
当朱瞻基反对他现在就出兵,并且对能够监国毫无兴趣的时候,他是非常满意的。
虽然有能力,有野心,但是依旧顾全大局,还能不恃宠而骄,尊重他这个爷爷。对这个孙子的表现,他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了。
回到宫中,他就召见了翰林学士杨士奇,让他写下圣旨。“着府军后卫六千人,优先换装火器,拱卫太孙。”
杨士奇洋洋洒洒,不一会儿就写出了一片文采斐然的圣旨,用过了大印,就派了太监去跟朱瞻基传旨。
自年初将府军后卫拨给了太孙,太孙的护卫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千人,如此仪仗只比朱棣自己稍逊,远超太子的两营护卫六千人。
不过羽林卫虽然已经换装,府军后卫却还一直没有换装,所以这次出征,朱瞻基根本没有带府军后卫。
现在给府军后卫优先换装,也代表着朱棣是有意增强太孙的势力。
等传令太监离去,朱棣才装作漫不经心的说道:“杨侍郎,太孙斩杀你长子杨稷,心中可有怨恨?”
杨士奇心中一凛,连忙跪下道:“犬子不堪大用,违反军纪,死有余辜。微臣心中虽然痛苦,却也不曾埋怨太孙殿下。日前,微臣已经写信回了老家,命次子杨道奉祖母进京。待他来到京城,微臣将会亲自将他送到幼军,继续拜入太孙殿下门下。”
朱棣点了点头,赞许说道:“此举甚好,你有心了。你如今只剩一子,不过次子名声远超长子,也算是你的福气。诏令,授杨士奇次子杨道将仕郎,入幼军听令。”
将仕郎虽然只是文勋的倒数第二级别,但是也是正九品的勋爵,这样意味着,杨道从今以后就不是民,而是官了。
杨士奇又拜谢道:“微臣叩谢陛下!”
朱棣笑道:“不要埋怨太孙,要是我领军,你那个悖逆的长子也别想活……”
“微臣谨记在心”
开了一天的会,朱瞻基回到宫中的时候,也觉得疲惫不堪。这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态度,并且还要拿出不同解决方案的心累。
今日东宫显得非常热闹,因为朱高炽要前往北平坐镇,在为他收拾行装。
如今运河竣通,从应天府坐船就能直接抵达北通州。所以朱高炽这次虽然要出远门,也不会很辛苦。
他这次去北平,会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去见见世面,太子妃张氏却不会跟去。
如今张氏年岁已大,基本不受宠爱,他的后宫里年轻貌美的女子不少,他也不会缺了人照顾。
张氏如今的精力基本都用在了协助昭懿贵妃管理后宫,然后帮朱瞻基管理兴庆宫上面。朱高炽在不在,跟她的影响都不大。
从东瀛运回来的金银,朱瞻基也不是全部入库,战利品就超过六百万两,三成归军队,这就是差不多两百万两。
朱瞻基身为主帅,怎么算也要拿个二三十万两。他只是留了一些金子,文物,这些银子他一两没要,回来全部给了财政紧张的朱高炽。
朱高炽这些年一直活在朱棣的羽翼下,手里没有进项,光靠俸禄活的比汉王,赵王都不如。
别的不说,他的詹士府养了一大帮文人墨客,每年就把他的俸禄花的七七八八了。还有后宫这些妃子家眷的人情往来,每一家都不能少了礼数,所以从来都没有宽裕过。
要不是这些年太子妃张氏和朱瞻基总是补贴他一些,他恐怕早就破产了。
这次手里有了二十万两银子,他也算是腰杆挺直了,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准备到了北平去大干一场。
朱瞻基也懒得干涉他的事,任由喝了点酒的他热情高涨地指点江山,只是在一边迎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