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信息全知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论’。
但我认为征服实在太扯,更可能的是部分族人带着技术加入了北方。
这就必须从考古发现入手了。
……
首先介绍一下,古中华大地,新石器时代的几大文化圈。
燕辽区、海岱区、中原区、甘青区、巴蜀区、两湖区、江浙区。
当然还有两广和更北边的地方也有很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但兼容较少,姑且不谈。
燕辽地区,比较著名的就是小南山、兴隆洼、红山文化。
小南山距今9000年,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匕形玉佩、觿形玉佩、玉管、玉珠、柱状玉玦、玉璧、玉环、玉锛和玉斧等,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用玉遗址。
兴隆洼距今8200年~7200年,玉器有柱状玉玦、玉斧、玉锛和匕形玉佩,有距今八千年,我国最早的磨光真玉器。发掘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珏饰中最宏大的杰作,被称为“玉玦王”。
最后就是著名的红山文化。
当然辽河流域还有很多,并不是只有红山文化,只是学界通常把红山当做辽河流域的文化代表。
大概距今6000年~5000年,以极度精美的玉器著称于世。分布极广,称霸燕山以北,已经发现有近千处遗址。
器型以动物形象为主,玉龙、玉凤、玉猪、玉龟、玉鸟、玉蝉、玉鱼、玉人等,其中C形碧玉雕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其实还有更早的龙,但是用石头堆砌的,也在辽河流域。
红山的牛梁河遗址有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五冢一祭坛,形成了完整的祭祀体系。
有个冢长130米,南北宽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其中一号墓规格最高,四周砌筑石墙,内部四面砌有石阶,证明当时等级观念已经形成。
还发现了占地面积7*18米的女神庙,出土的陶制女神像,有人称之为最早的女娲。
是不是女娲不知道,但高等级的祭坛,大量精美玉器以及女神庙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是母系社会,且有女神崇拜。
再加上数量众多的精美玉器,红山文化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已经同时期极度发达了。
……
海岱地区,也就是指山·东,以及苏北和徽北。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龙山文化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过。
这里只说最出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6200~4600年。
它以蛋壳黑陶著名,非常精美,薄如蛋壳,轻盈清脆。
怎么做的,用料啥的,都大概知道,但现代陶艺技术无法复刻。
该文化还出现了早期文字“丁公陶文”,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行文,但无法破译。
良渚也用黑陶,但却没有蛋壳黑陶精美。整个良渚只挖掘了极少量的蛋壳黑陶,是从大汶口文化进口的……
……
中原地区、甘青地区可以放到一块说。因为都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
受仰韶文化影响的遗址非常多,陕·西,河·南,山·西,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和NMG南部地区,都有……
学界因此把距今7000年~5000年这个时间段称之为仰韶时代。
它有三大典型文化,和四大非典型文化。
三大典型,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地区也不同,大约算是三代‘王朝’。
陕·西,半坡文化在距今6900年至5800年之间。
河·南,庙底沟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600年之间。这个类型分布范围最广泛,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它更是北出塞外,影响到达了河套至辽海地区。被称为‘庙底沟化’。
山·西,西王村文化在距今5600年至4900年之间。
非典型仰韶文化的四大类型,后岗一期终结于5500年前,大河村文化终结于4900年前。而距今4700年,大司空文化和下王岗文化也都消失,至此仰韶文化才彻底消亡,前后有两千多年。
这两千年,又被叫做‘仰韶温暖期’,当时大家生存压力都不大,所以没有催生出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甘青地区,还有个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支,已经独立脱胎,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距今5700年,它发掘出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刀。
后来的夏商周,仰韶文化要素确实少,但那是因为仰韶文化主要体现在彩陶上,而随着生产力革新,当然也就不会继承下来。
不过其文化内核,信仰方面,还是继承了。
比如北斗崇拜,天象崇拜。双槐树遗址,即所谓的‘河洛古国’,固然不算什么古国,但北斗崇拜无疑是华夏的神话核心。
这么说可能不知道北斗信仰有多重要,这是上帝信仰的核心,北斗环绕北极星旋转,斗柄始终指向帝星,北斗是天帝的坐骑,比龙更高贵。
在天象上,北极星是上帝之眼,勾陈是上帝的角,苍龙星宿是踩在脚下的,北斗七星则在勾陈与苍龙宿之间。
上古先民想象上帝骑着北斗,环绕巡天,中间那个北极星眼睛始终盯着大地,监察天下。
河洛古国发掘出的祭坛,埋着北斗九星,就是七星加上左辅右弼。这就是在祭祀上帝。
商周青铜器,上面大量的‘四个小蝌蚪环绕一点’的勾玉璇玑符号,就是‘北斗’。
而这种符号,在黄河中上游的仰韶彩陶到处都是,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有,并且还有‘玉璇玑’,是最典型的北斗符号,商周青铜器完全继承了。
良渚中心论的人,总是说商周青铜器上有饕餮纹,就是良渚传人。可他们从来不会说,商周青铜器上还继承了大量其他文化的要素。
还有些普通人不学无术,说仰韶彩陶上还画着猪,崇拜猪肯定不是华夏。
这大错特错,这不是崇拜猪,这是天象符号……
《大戴礼记》:“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说文》:“豚祠司命。”
《风俗演义》也说,祭司命,要‘皆祠以猪’。
西汉的《春秋说题辞》:“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
这依旧是北斗信仰……最早的北斗神就是猪头……
红山文化也有这个特点,他们不光有C型龙,还有玉猪龙,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学者们要说那有个猪头的,也是龙。
但事实就是,那个玉器表达的,就是北斗星象与苍龙星象的结合。
河洛古国的北斗九星旁,还祭祀埋了一头猪和一只鹿,这不是穷,这是祭法。
我个人,甚至怀疑这是‘涿鹿’名字的来源……
而为何古人要用猪代表北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意思就是说,每当月亮经过毕宿的时候,天上就快要下雨,而猪的白蹄就要在地上刨出痕迹。
由此古人认为猪是‘知天时’的。
同样的道理,也是东部沿海鸟文化诞生的原因,候鸟每年定期往返,也被认为是知天时,‘上帝告诉他们该去北方了,该南方了’。
这种根据天时运转的习性,让古人认为鸟是上帝的使者,可以与上天沟通。
同样的道理,还有洄游的鱼群……
当然,也有学者,把良渚的神人兽面神徽,解读成上帝骑猪巡天图……这有点在附会了,拿我们文明的上帝信仰,拼命往那个‘神人兽面徽’上硬套。
但如果是真的,说明良渚也有北斗信仰,上帝信仰。
很可能五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普遍是‘天’、‘帝’、‘北斗’、‘苍龙星象’、‘大火星崇拜’等巫祭信仰体系了。
不过我认为,还是太牵强。
良渚并没有北斗信仰,他们更重视太阳……除了把神人兽面纹强行解释成上帝骑猪,根本没有其他文物佐证北斗信仰。
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普遍信仰夜晚的天象,是群星,是‘帝’的信仰。良渚则侧重于负日意象,并且怪异巫神氛围要更浓厚。
有人还把神人兽面纹,解释成‘皇’,我认为这个比较合理。
所以良渚应该是上古‘三皇’之一,但并非任何一个‘五帝’。
还有人不学无术,硬要说仰韶住狗洞,我也是醉了,那叫‘半地穴式房屋’,这是地区气候决定的。
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区,主要核心在黄土高原,那地方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呢。
良渚有干栏式房屋,那是因为地上潮湿,虫蚁多,自然就会发展出来,容易普及,这并不高人一等。
印第安人没有车子,不是不懂,是没有大型牲畜拉车,因此发明出来也无法普及。
最后,一些人认为仰韶没有玉器,跟华夏没关系。
这就睁眼说瞎话了。
仰韶文化只是不重视玉器,不是没有玉器……
约有18处遗址出土了224件玉器。
距今约7100年~ 6800年,陕·西北首岭遗址发现通体磨光的蛇纹岩梯形坠饰,是半坡类型出土的最早的玉器。距今约6800年~ 6500年,北首岭、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发现了7件玉器,多为锥形器。距今约6500年~ 6200年,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开始出现了大量玉质生产工具:玉斧、玉铲、玉锛、玉镞。距今约6200年~ 5900年,龙岗寺、何家湾与姜寨遗址出土了玉器26件,何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硬玉质生产工具:透闪石平直刃通体磨光的玉斧、碧玉舌状圆卷刃玉斧、透闪石单面直刃玉锛。龙岗寺遗址发现13件。姜寨遗址发现玉器6件,其中2件为女性绿色玉石坠饰。
北首岭遗址距今6000年,共出土玉石器15件,有一件青色平面略呈三角形玉器。庙底沟遗址中出土7件玉器。北牛遗址中出土了玉锛和玉铲,垣曲小赵遗址中出土了玉质臂钏。
距今5300年前的灵宝西坡遗址出土了17件玉石器:16件玉鉞和1件玉环。
玉钺就是典型的玉礼器,说中原地区没有玉礼器的,纯粹是胡说。
仰韶文化的玉器确实少,但这是和良渚比,良渚的玉器太多了,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主要是玉石材料来源稀少。
他们的玉鉞,只有蛇纹石玉器,基本没有透闪石和其他的玉类,因为距今5300年前中原本地用玉资源稀缺,即使是蛇纹石玉料,也显得非常难得。
仰韶文化既没有发现规模宏大的庙宇和祭坛,也没有发现大量精雕细刻的玉质礼器群,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显得较为单纯和古朴。
综上,包括我之前说的泰山大汶口文化,也是有玉器出土的,之所以说少,都是和良渚、红山这俩疯狂制作玉器的文化比,显得少而已。
有部分学者认为,以大规模玉礼器为代表的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均为文明起源期的神权模式,因为铺张浪费,所以文化中断,没有直接的后继者。
以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属于文明起源的王权模式,因为崇尚节俭,不浪费资源,所以能催生王权国家。
诸此种种,仰韶文化虽然‘落后’,没有进入‘文明’,但不能说它不是华夏起源之一。
它绝对是,从仰韶到龙山时代,中间有非常明显的过渡遗址,那就是‘庙底沟二期’,距今2900年。
完美衔接了仰韶和龙山。
它和大汶口文化,分别进化成了龙山三大文化,‘陕·西龙山’、‘中原龙山’、‘海岱龙山’。
中华文明就是这么不停地吸收壮大起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在距今5300-500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重大气候改变。在这三百年里,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很多文化消失了。
5300年前后,南方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AH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消失,同时良渚文化出现,良渚的玉器明显受到了凌家滩文化强烈的影响。
5000年前后,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灭亡。
4900年前,黄河中上游的典型仰韶文化也消亡了。
同时期的古文化,只有位于山·东半岛,泰山周边的大汶口文化得以一直传承下来,直到4300年前才彻底灭亡。
那次剧烈气候变化到底剧烈到什么程度,今人无法得知。但这无疑催生了文明的诞生。
良渚文化在5300年前出现,并开始修筑水利工程。之后在4900年前,完成筑城。
毫无疑问,良渚是文明先驱,应劫而生。
它的成功模式,被很多文化学习融合,继而开启了龙山时代。
但龙山并不是‘一种’文化。
仰韶、大汶口虽然都被淘汰了,灭亡了,但是指‘旧有的文化消亡’,不代表原来的族人灭亡了……他们是进入到了新时代,只是原本的文化结构不再适用了而已,文化内核还在。
最后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仰韶的核心区域,实际上并没有发掘。
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距今5200年至4600年。去年才开始挖,环壕内发现有600万平米,比同时期的‘苏美尔乌鲁克城’要大,和良渚遗址差不多。
由此才知道,挖了那么多年的仰韶,原来大多是外围……
大西北那片宝地,考古进展一直不多,并不是没有东西挖,而是没钱没人。
最近几年长江流域的考古成果斐然,良渚、石家河、三星堆,仿佛忽然之间无数的成果冒出来了,很大原因是当地的部门有钱……且考古工作者扎堆,尤其是江浙地区。
这是待遇差距导致的……
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太多地方没有被关注,我认为,黄土高原一定有惊喜。
另外还有陶寺和石峁,这都还没怎么挖呢……
为了溯源文明,考古学界的大佬,在陶寺、石峁、良渚里面三选一,选择了良渚。说‘我们当时就把宝压在良渚上了’。
结果当然也很好,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但不代表考古到此结束,等石峁挖完,可能也有颠覆性的发现。
石峁遗址那边的气候,以及石头城的载体,是极有可能有文字留下来的,如果有,那是石破天惊的发现。
当然不管有没有惊喜,中原中心论可以推翻了,
因为无论南佐、石峁还是陶寺,都不在河·南。南佐在甘·肃,石峁在陕北,陶寺在山·西。再加上江浙的良渚,湖·北的石家河。
中原在同时期被学界戏称‘文化洼地’。
隐隐约约,一个上古环河·南文明圈,都要浮现了……
这就是满天星斗,汇聚于中原而成华夏的格局。
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文明,作为唯一起源。而是多个起源,在求同存异下,最终融合在了中原……
……
------题外话------
p.s:抱歉。
论’。
但我认为征服实在太扯,更可能的是部分族人带着技术加入了北方。
这就必须从考古发现入手了。
……
首先介绍一下,古中华大地,新石器时代的几大文化圈。
燕辽区、海岱区、中原区、甘青区、巴蜀区、两湖区、江浙区。
当然还有两广和更北边的地方也有很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但兼容较少,姑且不谈。
燕辽地区,比较著名的就是小南山、兴隆洼、红山文化。
小南山距今9000年,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匕形玉佩、觿形玉佩、玉管、玉珠、柱状玉玦、玉璧、玉环、玉锛和玉斧等,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用玉遗址。
兴隆洼距今8200年~7200年,玉器有柱状玉玦、玉斧、玉锛和匕形玉佩,有距今八千年,我国最早的磨光真玉器。发掘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珏饰中最宏大的杰作,被称为“玉玦王”。
最后就是著名的红山文化。
当然辽河流域还有很多,并不是只有红山文化,只是学界通常把红山当做辽河流域的文化代表。
大概距今6000年~5000年,以极度精美的玉器著称于世。分布极广,称霸燕山以北,已经发现有近千处遗址。
器型以动物形象为主,玉龙、玉凤、玉猪、玉龟、玉鸟、玉蝉、玉鱼、玉人等,其中C形碧玉雕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其实还有更早的龙,但是用石头堆砌的,也在辽河流域。
红山的牛梁河遗址有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五冢一祭坛,形成了完整的祭祀体系。
有个冢长130米,南北宽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其中一号墓规格最高,四周砌筑石墙,内部四面砌有石阶,证明当时等级观念已经形成。
还发现了占地面积7*18米的女神庙,出土的陶制女神像,有人称之为最早的女娲。
是不是女娲不知道,但高等级的祭坛,大量精美玉器以及女神庙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是母系社会,且有女神崇拜。
再加上数量众多的精美玉器,红山文化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已经同时期极度发达了。
……
海岱地区,也就是指山·东,以及苏北和徽北。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龙山文化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过。
这里只说最出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6200~4600年。
它以蛋壳黑陶著名,非常精美,薄如蛋壳,轻盈清脆。
怎么做的,用料啥的,都大概知道,但现代陶艺技术无法复刻。
该文化还出现了早期文字“丁公陶文”,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行文,但无法破译。
良渚也用黑陶,但却没有蛋壳黑陶精美。整个良渚只挖掘了极少量的蛋壳黑陶,是从大汶口文化进口的……
……
中原地区、甘青地区可以放到一块说。因为都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
受仰韶文化影响的遗址非常多,陕·西,河·南,山·西,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和NMG南部地区,都有……
学界因此把距今7000年~5000年这个时间段称之为仰韶时代。
它有三大典型文化,和四大非典型文化。
三大典型,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地区也不同,大约算是三代‘王朝’。
陕·西,半坡文化在距今6900年至5800年之间。
河·南,庙底沟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600年之间。这个类型分布范围最广泛,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它更是北出塞外,影响到达了河套至辽海地区。被称为‘庙底沟化’。
山·西,西王村文化在距今5600年至4900年之间。
非典型仰韶文化的四大类型,后岗一期终结于5500年前,大河村文化终结于4900年前。而距今4700年,大司空文化和下王岗文化也都消失,至此仰韶文化才彻底消亡,前后有两千多年。
这两千年,又被叫做‘仰韶温暖期’,当时大家生存压力都不大,所以没有催生出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甘青地区,还有个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支,已经独立脱胎,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距今5700年,它发掘出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刀。
后来的夏商周,仰韶文化要素确实少,但那是因为仰韶文化主要体现在彩陶上,而随着生产力革新,当然也就不会继承下来。
不过其文化内核,信仰方面,还是继承了。
比如北斗崇拜,天象崇拜。双槐树遗址,即所谓的‘河洛古国’,固然不算什么古国,但北斗崇拜无疑是华夏的神话核心。
这么说可能不知道北斗信仰有多重要,这是上帝信仰的核心,北斗环绕北极星旋转,斗柄始终指向帝星,北斗是天帝的坐骑,比龙更高贵。
在天象上,北极星是上帝之眼,勾陈是上帝的角,苍龙星宿是踩在脚下的,北斗七星则在勾陈与苍龙宿之间。
上古先民想象上帝骑着北斗,环绕巡天,中间那个北极星眼睛始终盯着大地,监察天下。
河洛古国发掘出的祭坛,埋着北斗九星,就是七星加上左辅右弼。这就是在祭祀上帝。
商周青铜器,上面大量的‘四个小蝌蚪环绕一点’的勾玉璇玑符号,就是‘北斗’。
而这种符号,在黄河中上游的仰韶彩陶到处都是,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有,并且还有‘玉璇玑’,是最典型的北斗符号,商周青铜器完全继承了。
良渚中心论的人,总是说商周青铜器上有饕餮纹,就是良渚传人。可他们从来不会说,商周青铜器上还继承了大量其他文化的要素。
还有些普通人不学无术,说仰韶彩陶上还画着猪,崇拜猪肯定不是华夏。
这大错特错,这不是崇拜猪,这是天象符号……
《大戴礼记》:“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说文》:“豚祠司命。”
《风俗演义》也说,祭司命,要‘皆祠以猪’。
西汉的《春秋说题辞》:“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
这依旧是北斗信仰……最早的北斗神就是猪头……
红山文化也有这个特点,他们不光有C型龙,还有玉猪龙,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学者们要说那有个猪头的,也是龙。
但事实就是,那个玉器表达的,就是北斗星象与苍龙星象的结合。
河洛古国的北斗九星旁,还祭祀埋了一头猪和一只鹿,这不是穷,这是祭法。
我个人,甚至怀疑这是‘涿鹿’名字的来源……
而为何古人要用猪代表北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意思就是说,每当月亮经过毕宿的时候,天上就快要下雨,而猪的白蹄就要在地上刨出痕迹。
由此古人认为猪是‘知天时’的。
同样的道理,也是东部沿海鸟文化诞生的原因,候鸟每年定期往返,也被认为是知天时,‘上帝告诉他们该去北方了,该南方了’。
这种根据天时运转的习性,让古人认为鸟是上帝的使者,可以与上天沟通。
同样的道理,还有洄游的鱼群……
当然,也有学者,把良渚的神人兽面神徽,解读成上帝骑猪巡天图……这有点在附会了,拿我们文明的上帝信仰,拼命往那个‘神人兽面徽’上硬套。
但如果是真的,说明良渚也有北斗信仰,上帝信仰。
很可能五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普遍是‘天’、‘帝’、‘北斗’、‘苍龙星象’、‘大火星崇拜’等巫祭信仰体系了。
不过我认为,还是太牵强。
良渚并没有北斗信仰,他们更重视太阳……除了把神人兽面纹强行解释成上帝骑猪,根本没有其他文物佐证北斗信仰。
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普遍信仰夜晚的天象,是群星,是‘帝’的信仰。良渚则侧重于负日意象,并且怪异巫神氛围要更浓厚。
有人还把神人兽面纹,解释成‘皇’,我认为这个比较合理。
所以良渚应该是上古‘三皇’之一,但并非任何一个‘五帝’。
还有人不学无术,硬要说仰韶住狗洞,我也是醉了,那叫‘半地穴式房屋’,这是地区气候决定的。
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区,主要核心在黄土高原,那地方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呢。
良渚有干栏式房屋,那是因为地上潮湿,虫蚁多,自然就会发展出来,容易普及,这并不高人一等。
印第安人没有车子,不是不懂,是没有大型牲畜拉车,因此发明出来也无法普及。
最后,一些人认为仰韶没有玉器,跟华夏没关系。
这就睁眼说瞎话了。
仰韶文化只是不重视玉器,不是没有玉器……
约有18处遗址出土了224件玉器。
距今约7100年~ 6800年,陕·西北首岭遗址发现通体磨光的蛇纹岩梯形坠饰,是半坡类型出土的最早的玉器。距今约6800年~ 6500年,北首岭、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发现了7件玉器,多为锥形器。距今约6500年~ 6200年,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开始出现了大量玉质生产工具:玉斧、玉铲、玉锛、玉镞。距今约6200年~ 5900年,龙岗寺、何家湾与姜寨遗址出土了玉器26件,何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硬玉质生产工具:透闪石平直刃通体磨光的玉斧、碧玉舌状圆卷刃玉斧、透闪石单面直刃玉锛。龙岗寺遗址发现13件。姜寨遗址发现玉器6件,其中2件为女性绿色玉石坠饰。
北首岭遗址距今6000年,共出土玉石器15件,有一件青色平面略呈三角形玉器。庙底沟遗址中出土7件玉器。北牛遗址中出土了玉锛和玉铲,垣曲小赵遗址中出土了玉质臂钏。
距今5300年前的灵宝西坡遗址出土了17件玉石器:16件玉鉞和1件玉环。
玉钺就是典型的玉礼器,说中原地区没有玉礼器的,纯粹是胡说。
仰韶文化的玉器确实少,但这是和良渚比,良渚的玉器太多了,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主要是玉石材料来源稀少。
他们的玉鉞,只有蛇纹石玉器,基本没有透闪石和其他的玉类,因为距今5300年前中原本地用玉资源稀缺,即使是蛇纹石玉料,也显得非常难得。
仰韶文化既没有发现规模宏大的庙宇和祭坛,也没有发现大量精雕细刻的玉质礼器群,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显得较为单纯和古朴。
综上,包括我之前说的泰山大汶口文化,也是有玉器出土的,之所以说少,都是和良渚、红山这俩疯狂制作玉器的文化比,显得少而已。
有部分学者认为,以大规模玉礼器为代表的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均为文明起源期的神权模式,因为铺张浪费,所以文化中断,没有直接的后继者。
以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属于文明起源的王权模式,因为崇尚节俭,不浪费资源,所以能催生王权国家。
诸此种种,仰韶文化虽然‘落后’,没有进入‘文明’,但不能说它不是华夏起源之一。
它绝对是,从仰韶到龙山时代,中间有非常明显的过渡遗址,那就是‘庙底沟二期’,距今2900年。
完美衔接了仰韶和龙山。
它和大汶口文化,分别进化成了龙山三大文化,‘陕·西龙山’、‘中原龙山’、‘海岱龙山’。
中华文明就是这么不停地吸收壮大起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在距今5300-500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重大气候改变。在这三百年里,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很多文化消失了。
5300年前后,南方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AH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消失,同时良渚文化出现,良渚的玉器明显受到了凌家滩文化强烈的影响。
5000年前后,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灭亡。
4900年前,黄河中上游的典型仰韶文化也消亡了。
同时期的古文化,只有位于山·东半岛,泰山周边的大汶口文化得以一直传承下来,直到4300年前才彻底灭亡。
那次剧烈气候变化到底剧烈到什么程度,今人无法得知。但这无疑催生了文明的诞生。
良渚文化在5300年前出现,并开始修筑水利工程。之后在4900年前,完成筑城。
毫无疑问,良渚是文明先驱,应劫而生。
它的成功模式,被很多文化学习融合,继而开启了龙山时代。
但龙山并不是‘一种’文化。
仰韶、大汶口虽然都被淘汰了,灭亡了,但是指‘旧有的文化消亡’,不代表原来的族人灭亡了……他们是进入到了新时代,只是原本的文化结构不再适用了而已,文化内核还在。
最后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仰韶的核心区域,实际上并没有发掘。
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距今5200年至4600年。去年才开始挖,环壕内发现有600万平米,比同时期的‘苏美尔乌鲁克城’要大,和良渚遗址差不多。
由此才知道,挖了那么多年的仰韶,原来大多是外围……
大西北那片宝地,考古进展一直不多,并不是没有东西挖,而是没钱没人。
最近几年长江流域的考古成果斐然,良渚、石家河、三星堆,仿佛忽然之间无数的成果冒出来了,很大原因是当地的部门有钱……且考古工作者扎堆,尤其是江浙地区。
这是待遇差距导致的……
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太多地方没有被关注,我认为,黄土高原一定有惊喜。
另外还有陶寺和石峁,这都还没怎么挖呢……
为了溯源文明,考古学界的大佬,在陶寺、石峁、良渚里面三选一,选择了良渚。说‘我们当时就把宝压在良渚上了’。
结果当然也很好,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但不代表考古到此结束,等石峁挖完,可能也有颠覆性的发现。
石峁遗址那边的气候,以及石头城的载体,是极有可能有文字留下来的,如果有,那是石破天惊的发现。
当然不管有没有惊喜,中原中心论可以推翻了,
因为无论南佐、石峁还是陶寺,都不在河·南。南佐在甘·肃,石峁在陕北,陶寺在山·西。再加上江浙的良渚,湖·北的石家河。
中原在同时期被学界戏称‘文化洼地’。
隐隐约约,一个上古环河·南文明圈,都要浮现了……
这就是满天星斗,汇聚于中原而成华夏的格局。
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文明,作为唯一起源。而是多个起源,在求同存异下,最终融合在了中原……
……
------题外话------
p.s: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