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重生之宋武大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二十章 光复汴京(下)(1)
“皇上,下令进攻吧!”廖胜功很是振奋地提醒李隽道:“现在,朝廷大军云集,将士们士气高涨,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汴京朝夕可破。”
他的话立即得郑静和的赞同,道:“是啊,皇上!下令吧!”
李隽摇头道:“你们说得有道理,要是进攻的话,汴京很快就会给攻破。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汴京是我们大宋朝的首都,要是一阵炮火打过去,会给打得破败不堪,最后还是我们大宋朝的损失。”
汴京在南北朝时期就曾经成为都城,有不少历史建筑,要是一鼓作气打进去,无论如何尽力何护,也会有所损失。相对来说,收复汴京和保护这些文物来说,当然是收复汴京更形重要,不过,要是能够保全而又没有保全,对于李隽这个学者来说那是人生的遗憾。
再者蒙古人在历史上以善长破坏闻名,虽然忽必烈比起他的祖辈更善于建设,破坏性要少许多。但是,无法排除他在恼羞成怒之下仿效他的先辈进行大破坏的可能,要是这样的话,汴京必将遭到一场浩劫,要是给忽必烈“破坏到不能再破坏”,光复之后其意义已经大为下降,不仅是李隽个人的遗憾,也不仅是宋人的遗憾,还是华夏民族的遗憾。
长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都知道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强盛的王朝,按理接下来的王朝定都长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宋朝却定都汴京,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长安遭到过毁灭性的破坏。
历史上的侵略者们,当他们侵略胜利时,偶尔会发一点好心保护一些东西。一旦他们失败时,往往会有组织地破坏,二战时的纳粹和小鬼子都曾这样干过,不知道多少本该保存下来的东西却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给破坏掉了。
因而,李隽的担心并非多余,也是不得不做的一道题目。
“皇上所言不无道理,不过,臣以为保全汴京固然重要,收复汴京更加重要。”廖胜功委婉地告诉李隽还是先拿回汴京再说。
李隽哪有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早点光复汴京是我们的心愿,是华夏付出一百年努力的梦想,朕也想早点进城去看看大宋朝的首都。可是,我们不能不谨重行事。我们得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要把汴京光复,还要完城归宋!”
“办法倒是有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郑静和沉思着道:“要忽必烈不抵抗,乖乖地交出城市。不过,这也太难了,臣以为忽必烈无论如何,肯定会抵抗到底。”
廖胜功很是赞同郑静和的看法,道:“忽必烈要是不抵抗到底,他就不是忽必烈了。皇上,臣以为可以命令特种部队进城去,侍机抓住忽必烈。只要抓住忽必烈,汴京将不攻自破。”
“不仅是汴京不攻自破,整个华北也会不攻自破。”李隽把廖胜功没有发表的看法说出来,道:“在这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可以保全汴京。”
李隽如此说,证明他已经有相当的把握。对于这事,廖胜功和郑静和可没辄,马上问道:“皇上,计将安出?”
“我们得想办法要忽必烈不敢放手一搏,不敢玉石俱焚,这点,朕倒是有几分把握。”李隽缓缓言道。就在这时,城头上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来人可是南朝赵祺赵先生?”
李隽抬头一望,城头上站着一群人,为首之人身高七尺,面容俊朗,龙袍加身,一股帝王之气浑然天成,忍不住在心里赞好。不用想都知道必然是忽必烈到了,李隽朗声道:“正是。来人可是鞑子忽必烈?”
忽必烈问得彬彬有礼,他满以为李隽也会如他一般问他是不是大元朝的忽必烈,没想到李隽居然用上了“鞑子”这两个对于蒙古人来说极不敬的字眼。廖胜功和郑静和听在耳里,是喜在心头,忍不住大声叫好。李隽如此回答,具有折辱之功效,比起运用全军万马还要让人解恨。
说实在的,李隽把忽必烈打量一番,从心里对这个给历史学家评为“一个旧世界的破坏者,一个新世界的创造者”,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代雄材大略的帝王是很有好感。就是在另一时空,李隽对忽必烈的评价也是很高。
不过,好感归好感,国事、民族尊严仍得维护,李隽是个能够很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并没有因为对忽必烈大有好感而不讨其便宜。
忽必烈把李隽打量一番,也是赞叹不已,他终于见到李隽这个令他功败垂成的传奇人物,心里那个激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激动有两种,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此时的忽必烈是这两种感觉兼而有之。
好感是缘自李隽的英风豪气,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尤其是李隽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大有马鞭一指,必是金戈铁马的气势。用一词来概括,那就是真英雄。忽必烈是一个喜欢英雄豪杰的人,心想要是没和李隽处在敌对场合,他们完全可以做朋友,成为知己。
愤恨之情当然是李隽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忽必烈破灭南宋的计划,粉碎了他一统华夏的美梦,消灭了忽必烈不计其数的军队。现在,李隽又兵临汴京,把他团团围住,他们又是生死大敌,有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忽必烈要是不恨李隽入骨就不对了。
忽必烈毕竟与众不同,具有很高的才慧,他从李隽的话里马上判断出李隽不仅是一位雄材大略的明君圣主,还是一位能言善辩的辩士,辩才无碍,比起古之辩士有过之而不及,不然李隽断不会用鞑子二字奉还他。
“朕正是忽必烈!”忽必烈平抑一下激荡的心神,诘问李隽道:“赵祺,你可知罪?”
不用想都知道忽必烈必然是仿效古之辩士来上一通危词,颠倒黑白,说得人心悸神动,李隽知道该如何回答才不会堕了华夏的声威,脸一虎,斥道:“忽必烈,你可知道你们鞑子犯下了多少暴行?鞑子残暴无道,所过之处无不烧杀抢掠奸淫,城墟残破,流血漂橹,尸满道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嗷嗷待哺。现在,朕起兵吊民伐罪,驱除无道之鞑子,光复华夏河山。忽必烈,朕给你一个机会,若是你开城投降,朕饶你一死。若是敢顽抗,王师到处,必是寸草不留。忽必烈,降还是不降?”右手一举,将士们齐声呐喊:“降还是不降?”
历来是蒙古人强而南宋弱,在战场上相遇都是蒙古人压着宋军打,象现在这样诘问蒙古人皇帝之事从来没有过,将士们扬眉吐气,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爽”,爽到骨子眼了。
李隽的反诘在忽必烈的意料之中,他没有想到的是李隽居然把三军将士也带入,如此一来忽必烈一个人说话的力量就太单薄了,单薄得可怜。再做个形象的比喻,忽必烈好象公堂上待决的囚犯,而李隽就是主审官,三军将士就是助威的衙役。
忽必烈心里还真有这种感觉,他觉得屈辱,浓眉一轩,虎目中精光四射,很明显忽必烈给这种屈辱感激怒了,想扳回局面,喝道:“赵祺,你不用在这里摇唇鼓舌,颠倒黑白。南朝无道,贪官横行,鱼肉百姓,黎民嗷嗷,朕心不忍,起义师,... -->>
第二百二十章 光复汴京(下)(1)
“皇上,下令进攻吧!”廖胜功很是振奋地提醒李隽道:“现在,朝廷大军云集,将士们士气高涨,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汴京朝夕可破。”
他的话立即得郑静和的赞同,道:“是啊,皇上!下令吧!”
李隽摇头道:“你们说得有道理,要是进攻的话,汴京很快就会给攻破。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汴京是我们大宋朝的首都,要是一阵炮火打过去,会给打得破败不堪,最后还是我们大宋朝的损失。”
汴京在南北朝时期就曾经成为都城,有不少历史建筑,要是一鼓作气打进去,无论如何尽力何护,也会有所损失。相对来说,收复汴京和保护这些文物来说,当然是收复汴京更形重要,不过,要是能够保全而又没有保全,对于李隽这个学者来说那是人生的遗憾。
再者蒙古人在历史上以善长破坏闻名,虽然忽必烈比起他的祖辈更善于建设,破坏性要少许多。但是,无法排除他在恼羞成怒之下仿效他的先辈进行大破坏的可能,要是这样的话,汴京必将遭到一场浩劫,要是给忽必烈“破坏到不能再破坏”,光复之后其意义已经大为下降,不仅是李隽个人的遗憾,也不仅是宋人的遗憾,还是华夏民族的遗憾。
长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都知道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强盛的王朝,按理接下来的王朝定都长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宋朝却定都汴京,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长安遭到过毁灭性的破坏。
历史上的侵略者们,当他们侵略胜利时,偶尔会发一点好心保护一些东西。一旦他们失败时,往往会有组织地破坏,二战时的纳粹和小鬼子都曾这样干过,不知道多少本该保存下来的东西却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给破坏掉了。
因而,李隽的担心并非多余,也是不得不做的一道题目。
“皇上所言不无道理,不过,臣以为保全汴京固然重要,收复汴京更加重要。”廖胜功委婉地告诉李隽还是先拿回汴京再说。
李隽哪有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早点光复汴京是我们的心愿,是华夏付出一百年努力的梦想,朕也想早点进城去看看大宋朝的首都。可是,我们不能不谨重行事。我们得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要把汴京光复,还要完城归宋!”
“办法倒是有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郑静和沉思着道:“要忽必烈不抵抗,乖乖地交出城市。不过,这也太难了,臣以为忽必烈无论如何,肯定会抵抗到底。”
廖胜功很是赞同郑静和的看法,道:“忽必烈要是不抵抗到底,他就不是忽必烈了。皇上,臣以为可以命令特种部队进城去,侍机抓住忽必烈。只要抓住忽必烈,汴京将不攻自破。”
“不仅是汴京不攻自破,整个华北也会不攻自破。”李隽把廖胜功没有发表的看法说出来,道:“在这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可以保全汴京。”
李隽如此说,证明他已经有相当的把握。对于这事,廖胜功和郑静和可没辄,马上问道:“皇上,计将安出?”
“我们得想办法要忽必烈不敢放手一搏,不敢玉石俱焚,这点,朕倒是有几分把握。”李隽缓缓言道。就在这时,城头上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来人可是南朝赵祺赵先生?”
李隽抬头一望,城头上站着一群人,为首之人身高七尺,面容俊朗,龙袍加身,一股帝王之气浑然天成,忍不住在心里赞好。不用想都知道必然是忽必烈到了,李隽朗声道:“正是。来人可是鞑子忽必烈?”
忽必烈问得彬彬有礼,他满以为李隽也会如他一般问他是不是大元朝的忽必烈,没想到李隽居然用上了“鞑子”这两个对于蒙古人来说极不敬的字眼。廖胜功和郑静和听在耳里,是喜在心头,忍不住大声叫好。李隽如此回答,具有折辱之功效,比起运用全军万马还要让人解恨。
说实在的,李隽把忽必烈打量一番,从心里对这个给历史学家评为“一个旧世界的破坏者,一个新世界的创造者”,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代雄材大略的帝王是很有好感。就是在另一时空,李隽对忽必烈的评价也是很高。
不过,好感归好感,国事、民族尊严仍得维护,李隽是个能够很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并没有因为对忽必烈大有好感而不讨其便宜。
忽必烈把李隽打量一番,也是赞叹不已,他终于见到李隽这个令他功败垂成的传奇人物,心里那个激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激动有两种,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此时的忽必烈是这两种感觉兼而有之。
好感是缘自李隽的英风豪气,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尤其是李隽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大有马鞭一指,必是金戈铁马的气势。用一词来概括,那就是真英雄。忽必烈是一个喜欢英雄豪杰的人,心想要是没和李隽处在敌对场合,他们完全可以做朋友,成为知己。
愤恨之情当然是李隽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忽必烈破灭南宋的计划,粉碎了他一统华夏的美梦,消灭了忽必烈不计其数的军队。现在,李隽又兵临汴京,把他团团围住,他们又是生死大敌,有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忽必烈要是不恨李隽入骨就不对了。
忽必烈毕竟与众不同,具有很高的才慧,他从李隽的话里马上判断出李隽不仅是一位雄材大略的明君圣主,还是一位能言善辩的辩士,辩才无碍,比起古之辩士有过之而不及,不然李隽断不会用鞑子二字奉还他。
“朕正是忽必烈!”忽必烈平抑一下激荡的心神,诘问李隽道:“赵祺,你可知罪?”
不用想都知道忽必烈必然是仿效古之辩士来上一通危词,颠倒黑白,说得人心悸神动,李隽知道该如何回答才不会堕了华夏的声威,脸一虎,斥道:“忽必烈,你可知道你们鞑子犯下了多少暴行?鞑子残暴无道,所过之处无不烧杀抢掠奸淫,城墟残破,流血漂橹,尸满道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嗷嗷待哺。现在,朕起兵吊民伐罪,驱除无道之鞑子,光复华夏河山。忽必烈,朕给你一个机会,若是你开城投降,朕饶你一死。若是敢顽抗,王师到处,必是寸草不留。忽必烈,降还是不降?”右手一举,将士们齐声呐喊:“降还是不降?”
历来是蒙古人强而南宋弱,在战场上相遇都是蒙古人压着宋军打,象现在这样诘问蒙古人皇帝之事从来没有过,将士们扬眉吐气,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爽”,爽到骨子眼了。
李隽的反诘在忽必烈的意料之中,他没有想到的是李隽居然把三军将士也带入,如此一来忽必烈一个人说话的力量就太单薄了,单薄得可怜。再做个形象的比喻,忽必烈好象公堂上待决的囚犯,而李隽就是主审官,三军将士就是助威的衙役。
忽必烈心里还真有这种感觉,他觉得屈辱,浓眉一轩,虎目中精光四射,很明显忽必烈给这种屈辱感激怒了,想扳回局面,喝道:“赵祺,你不用在这里摇唇鼓舌,颠倒黑白。南朝无道,贪官横行,鱼肉百姓,黎民嗷嗷,朕心不忍,起义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