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国姓窃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多尔衮对于如何在顺治四年重开边衅、找一个足以鼓舞全军的好借口,似乎想得很周到。
而且直到最后一刻之前,他对于事态的发展、能否按照他的设想执行,都是非常有信心的。
原因无他,只因过去二十年明清交战的历史早已告诉世人:清军总是背信弃义毁约开战的一方,而大明始终是怯懦死守苟安求和的一方。
这个惯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当敌我强弱出现扭转时,人们的心态却还有一個滞后,迟迟未能扭转。
明人也敢主动求战?或者至少是敢设局挤兑,不惜以提前点爆火药桶为代价,换取一个开战初期时更主动的局面?不可能的!
而这种思维惯性,注定是需要付出一点代价的。
……
隆武三年七月初,西安。
坐镇陕西的吴三桂,正陷入一个抉择。
自从整整三年前,他追杀李自成残部至此,最终破了李自成名义上的起家都城西安,他也算是给自己扯了一块遮羞布,有脸说自己是为先帝崇祯报仇,并不是故意放清兵入关。
因为历史变化的蝴蝶效应,陕西比历史同期更加残破(顺治二年时让他统计人口,全省平民只剩三十万了。当然不排除逃散的流民隐户),吴三桂到陕西后,清廷也没逼迫他明确表态,只是放任他骑墙形成一道明清在西线的隔离带。
这种情况看似诡异,实则合理,也实打实发生了。
清廷一方面觉得陕西毫无经济压榨的价值,吞进来直辖后,反而有可能连累其他省,背上更加沉重的无底洞包袱,
那还不如暂时丢给吴三桂自治,他想怎么胡搞都行,只要别问大清要钱粮,他就是把陕西剩下那点人折腾绝尽也不关大清屁事。
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清军执着于陕西,目的并不是陕西本身,只是为了一个入川的跳板。既然四川很稳固,入不了川,谁还要陕西?
南面的大明朝廷,还有四川巡抚方孔炤,对于这种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通过秦良玉,以及作为降将的袁宗第,偶尔派人跟吴三桂联络,向他宣示大明朝廷的政策:
说南京朝廷可以认定他放清兵入关的行为只是一时糊涂,为了给先帝报仇不惜代价,到目前为止吴三桂只是跟农民军打过仗,并没有跟大明直属的地盘和军队内战,
说明他作为明臣的天良尚未泯灭殆尽,大明还是期待将来他重新在战场上为大明出力的,也会给他一个安稳富贵的结局——但没说将来会让他一辈子掌握兵权。
方孔炤无权乱开空头支票,他也不想做背信弃义的事情,朝廷也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玩得太虚。
地球人都知道,吴三桂放纵过清兵。以后大明重新统一天下,他若是还指望长久掌握兵权,那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他现在开始弃暗投明,重新明确帮着大明打清军,将来能给他杯酒释兵权当个有爵位的富家翁,安度晚年,子孙有长远饭票,也就算不错了。
所以方孔炤没有乱许诺,吴三桂也不当回事,反而觉得方孔炤讨价还价说的应该都是真的——
要真是跟刘邦那样,用到你的时候、什么都答应得很爽快,那才叫可怕,鬼知道将来会不会跟韩信彭越英布一样被灭。
前两年,这种接触也没什么实质性影响,反正明清之间一直休战着。
去年开始,玉米、土豆这些作物终于开始往北扩散,淮北和山东、河洛的清军占领区军屯,也尝试性地种了一部分,
而到了收获的时候,收成也都中规中矩,给了北方统治者极大的惊喜,连忙要求尽量全部留种、下一季继续扩大种植,
并且要想方设法跟南明占领区的贪财奸商扩大私下贸易,多进口一点种子,加快这个扩大种植的速度、规模。
相比之下,陕西、山西、河北三地,算是受惠于玉米和土豆等作物比较晚的。
山西和河北是因为跟南明占领区不接壤,新作物种子刚扩散过来时,被接壤各省截留全种都不够,哪里有种子分润给更北方的省份?
陕西倒是跟南明占领的四川接壤,可惜蜀道艰难,战时封关状态下,陕西驻军连对面的四川官府在做些什么都不知道,还何谈私下扩大交易、获取种子?
要知道当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宣布封关,结果一直到曹丕死了、诸葛亮北伐,中间整整四年曹魏都不知道季汉在干什么。方孔炤只要想封关,效果也是一样的。
吴三桂通过正常渠道得不到玉米和土豆种子,又从河洛的同行那里得知,玉米的产量能比小麦将近翻倍不止,最关键的是还耐旱,需要的灌溉极少,这让他如何不眼红?
毕竟陕西弄到今天这模样,天灾尚在其次,关键是不修水利,没有永佃权保护下的地主和农民都破坏式开垦,竭泽而渔,水土流失早就黄土高原化了。
在黄土化保不住水资源的地区,能省水的作物简直就是天赐圣物。
而且吴三桂带着数万关宁军、十几二十万关宁军家属来到陕西,前两年的统治,已经把本地吃干抹净了,他必须找出路。
吴三桂刚到时,陕西账面上还有人口三十万,实际上可能会多一些,因为有流民隐户、各处结成山寨自种自吃(当时陕西的山贼也没东西可抢了,所谓做贼就是圈一块地自己种自己吃,不给任何人缴税而已)
吴三桂要供给军粮,当地的三十万人口哪里够他压榨?山贼也不肯重新当顺民,当时天灾也还没结束,两年厮杀下来,又折腾掉一半多人口。
最后只剩下十几万平民,被吴三桂彻底收编军事化管理,整个陕西一个自由民、流贼都没有了,只有死人和吴三桂麾下的军屯户。
所以,如今陕西全省,倒也依然有三十万活人,但这三十万里,有一成多是关宁军的战兵,还有五成是关宁军家属,剩下不到四成才是被征服军事化管理的本地平民。
不过完全军事化管理下来之后,吴三桂才算是勉强能不让属下再大规模饿死。因为当地人再想流窜式耕种、破坏式耕种也没机会,被彻底管死了。也就是“小国寡民”,总人数少到了一定程度,才允许这样精细化管理,但凡人口超过五十万,他这样都管不起来。
在这样艰难度日的大环境下,当吴三桂得知,方孔炤手上有他急需的玉米和土豆种子时,他当然会眼红。
河洛的清廷督抚自己都种不过来、不肯给他,吴三桂就趁着去年秋收后、方孔炤又一次派人来接触时,有枣没枣打一杆地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当时也没抱多大希望。
谁知方孔炤内部请示了一下后,居然很快就给了吴三桂答复,表示愿意给他玉米种子。这让吴三桂大喜过望,对于南京的大明朝廷的信任度,又提高了一截。
而方孔炤这么做,当然也是请示过朱树人的,最终实际决策者就是朱树人。
朱树人是这么想的:既然清廷已经在淮北和山东小范围种成玉米和土豆,那最多经过三五年的繁殖扩散,每次尽量留种,最后肯定能覆盖到整个北方的。
种子的繁殖是每年乘以至少十几倍的几何级数增长,甚至更快,这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给不给吴三桂,吴三桂最终也都能得到,无非是打个时间差。现在给,还能跟吴三桂多做做人情,拉拢示好一下,说不定能争取过来。就算不成功,这个损失也是可控的。
朱树人只是给方孔炤额外提了一点要求:要吴三桂拿玉米种子的时候承诺,五年内只自己在陕西种,私下偷偷种,别让清廷其他督抚知道,也不许把种子卖给其他清廷督抚。否则他要是毁约在先,大明自然会曝光他和大明之间的其他勾连!
只要吴三桂不把种子卖去山西、河北等清廷实控区,不增强鞑子的综合国力,吴三桂自己在陕西关起门来种粮食自己吃,是不太会影响北伐大局的。
吴三桂有求于人,当时自然也只好答应了这个条件,他觉得自己都种不够,哪里可能对外输出,何必做这个恶人呢。
... -->>
多尔衮对于如何在顺治四年重开边衅、找一个足以鼓舞全军的好借口,似乎想得很周到。
而且直到最后一刻之前,他对于事态的发展、能否按照他的设想执行,都是非常有信心的。
原因无他,只因过去二十年明清交战的历史早已告诉世人:清军总是背信弃义毁约开战的一方,而大明始终是怯懦死守苟安求和的一方。
这个惯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当敌我强弱出现扭转时,人们的心态却还有一個滞后,迟迟未能扭转。
明人也敢主动求战?或者至少是敢设局挤兑,不惜以提前点爆火药桶为代价,换取一个开战初期时更主动的局面?不可能的!
而这种思维惯性,注定是需要付出一点代价的。
……
隆武三年七月初,西安。
坐镇陕西的吴三桂,正陷入一个抉择。
自从整整三年前,他追杀李自成残部至此,最终破了李自成名义上的起家都城西安,他也算是给自己扯了一块遮羞布,有脸说自己是为先帝崇祯报仇,并不是故意放清兵入关。
因为历史变化的蝴蝶效应,陕西比历史同期更加残破(顺治二年时让他统计人口,全省平民只剩三十万了。当然不排除逃散的流民隐户),吴三桂到陕西后,清廷也没逼迫他明确表态,只是放任他骑墙形成一道明清在西线的隔离带。
这种情况看似诡异,实则合理,也实打实发生了。
清廷一方面觉得陕西毫无经济压榨的价值,吞进来直辖后,反而有可能连累其他省,背上更加沉重的无底洞包袱,
那还不如暂时丢给吴三桂自治,他想怎么胡搞都行,只要别问大清要钱粮,他就是把陕西剩下那点人折腾绝尽也不关大清屁事。
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清军执着于陕西,目的并不是陕西本身,只是为了一个入川的跳板。既然四川很稳固,入不了川,谁还要陕西?
南面的大明朝廷,还有四川巡抚方孔炤,对于这种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通过秦良玉,以及作为降将的袁宗第,偶尔派人跟吴三桂联络,向他宣示大明朝廷的政策:
说南京朝廷可以认定他放清兵入关的行为只是一时糊涂,为了给先帝报仇不惜代价,到目前为止吴三桂只是跟农民军打过仗,并没有跟大明直属的地盘和军队内战,
说明他作为明臣的天良尚未泯灭殆尽,大明还是期待将来他重新在战场上为大明出力的,也会给他一个安稳富贵的结局——但没说将来会让他一辈子掌握兵权。
方孔炤无权乱开空头支票,他也不想做背信弃义的事情,朝廷也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玩得太虚。
地球人都知道,吴三桂放纵过清兵。以后大明重新统一天下,他若是还指望长久掌握兵权,那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他现在开始弃暗投明,重新明确帮着大明打清军,将来能给他杯酒释兵权当个有爵位的富家翁,安度晚年,子孙有长远饭票,也就算不错了。
所以方孔炤没有乱许诺,吴三桂也不当回事,反而觉得方孔炤讨价还价说的应该都是真的——
要真是跟刘邦那样,用到你的时候、什么都答应得很爽快,那才叫可怕,鬼知道将来会不会跟韩信彭越英布一样被灭。
前两年,这种接触也没什么实质性影响,反正明清之间一直休战着。
去年开始,玉米、土豆这些作物终于开始往北扩散,淮北和山东、河洛的清军占领区军屯,也尝试性地种了一部分,
而到了收获的时候,收成也都中规中矩,给了北方统治者极大的惊喜,连忙要求尽量全部留种、下一季继续扩大种植,
并且要想方设法跟南明占领区的贪财奸商扩大私下贸易,多进口一点种子,加快这个扩大种植的速度、规模。
相比之下,陕西、山西、河北三地,算是受惠于玉米和土豆等作物比较晚的。
山西和河北是因为跟南明占领区不接壤,新作物种子刚扩散过来时,被接壤各省截留全种都不够,哪里有种子分润给更北方的省份?
陕西倒是跟南明占领的四川接壤,可惜蜀道艰难,战时封关状态下,陕西驻军连对面的四川官府在做些什么都不知道,还何谈私下扩大交易、获取种子?
要知道当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宣布封关,结果一直到曹丕死了、诸葛亮北伐,中间整整四年曹魏都不知道季汉在干什么。方孔炤只要想封关,效果也是一样的。
吴三桂通过正常渠道得不到玉米和土豆种子,又从河洛的同行那里得知,玉米的产量能比小麦将近翻倍不止,最关键的是还耐旱,需要的灌溉极少,这让他如何不眼红?
毕竟陕西弄到今天这模样,天灾尚在其次,关键是不修水利,没有永佃权保护下的地主和农民都破坏式开垦,竭泽而渔,水土流失早就黄土高原化了。
在黄土化保不住水资源的地区,能省水的作物简直就是天赐圣物。
而且吴三桂带着数万关宁军、十几二十万关宁军家属来到陕西,前两年的统治,已经把本地吃干抹净了,他必须找出路。
吴三桂刚到时,陕西账面上还有人口三十万,实际上可能会多一些,因为有流民隐户、各处结成山寨自种自吃(当时陕西的山贼也没东西可抢了,所谓做贼就是圈一块地自己种自己吃,不给任何人缴税而已)
吴三桂要供给军粮,当地的三十万人口哪里够他压榨?山贼也不肯重新当顺民,当时天灾也还没结束,两年厮杀下来,又折腾掉一半多人口。
最后只剩下十几万平民,被吴三桂彻底收编军事化管理,整个陕西一个自由民、流贼都没有了,只有死人和吴三桂麾下的军屯户。
所以,如今陕西全省,倒也依然有三十万活人,但这三十万里,有一成多是关宁军的战兵,还有五成是关宁军家属,剩下不到四成才是被征服军事化管理的本地平民。
不过完全军事化管理下来之后,吴三桂才算是勉强能不让属下再大规模饿死。因为当地人再想流窜式耕种、破坏式耕种也没机会,被彻底管死了。也就是“小国寡民”,总人数少到了一定程度,才允许这样精细化管理,但凡人口超过五十万,他这样都管不起来。
在这样艰难度日的大环境下,当吴三桂得知,方孔炤手上有他急需的玉米和土豆种子时,他当然会眼红。
河洛的清廷督抚自己都种不过来、不肯给他,吴三桂就趁着去年秋收后、方孔炤又一次派人来接触时,有枣没枣打一杆地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当时也没抱多大希望。
谁知方孔炤内部请示了一下后,居然很快就给了吴三桂答复,表示愿意给他玉米种子。这让吴三桂大喜过望,对于南京的大明朝廷的信任度,又提高了一截。
而方孔炤这么做,当然也是请示过朱树人的,最终实际决策者就是朱树人。
朱树人是这么想的:既然清廷已经在淮北和山东小范围种成玉米和土豆,那最多经过三五年的繁殖扩散,每次尽量留种,最后肯定能覆盖到整个北方的。
种子的繁殖是每年乘以至少十几倍的几何级数增长,甚至更快,这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给不给吴三桂,吴三桂最终也都能得到,无非是打个时间差。现在给,还能跟吴三桂多做做人情,拉拢示好一下,说不定能争取过来。就算不成功,这个损失也是可控的。
朱树人只是给方孔炤额外提了一点要求:要吴三桂拿玉米种子的时候承诺,五年内只自己在陕西种,私下偷偷种,别让清廷其他督抚知道,也不许把种子卖给其他清廷督抚。否则他要是毁约在先,大明自然会曝光他和大明之间的其他勾连!
只要吴三桂不把种子卖去山西、河北等清廷实控区,不增强鞑子的综合国力,吴三桂自己在陕西关起门来种粮食自己吃,是不太会影响北伐大局的。
吴三桂有求于人,当时自然也只好答应了这个条件,他觉得自己都种不够,哪里可能对外输出,何必做这个恶人呢。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