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国姓窃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而到了西宁卫之后,后续的路倒是快了一些,按照每日三四百里的正常加急军情往回送,一个多月就到了南京。
……
然而,噶尔丹入寇青藏的消息传回时,时机却是非常不好,大明朝廷根本腾不出手去对付他。
原因无他,只因小康十六年,大明刚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旱灾,自顾不暇。
如前所述,历史上康熙十七年、十八年的时候,就发生过全国性大旱灾,而且是连着两年的“南北皆大旱”。其中康熙十八年还出现了河北地区的大地震,造成水量不算多的黄河仍然决堤了,死伤损失无数。
毕竟哪怕是小冰期最炽烈的时期过去了,但天灾也不会连着十年八年不出现的。
历史上康熙前期,基本上还是每个地方平均有两成的年份有大灾,剩下八成的年份能勉强过得去,或者风调雨顺,也就算很不错了。
而这些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并不能被朱树人的蝴蝶效应改变,所以对应到如今的大明,小康十六年和十七年这两年,也就应了康熙十七十八年的连续灾害,堪称朱慈煜登基以来最严重的年份。
考虑到古人多多少少有点迷信,大明就算普及数理教育、推广新学,但是从南京大学建校算起,至今也不过才第九年。全国的数理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这样的情况下,皇帝能不下罪己诏、不把天灾往身上揽就不错了,但哪里还能对外用兵、穷兵黩武呢?
于是,听说叶尔羌汗国覆灭、乌斯藏地区其他一些部族汗国被噶尔丹侵扰,大明也只能先忍了。
最后经过合计,只是让顾炎武派藩部的人去“调解和谈”,本着“乌斯藏地区,不少汗国、部族是对大明称臣的,希望准噶尔不要不知好歹,不要把追杀鄂齐尔图汗的打击面扩大化”,去劝准噶尔人好自为之。
否则,大明作为天下共主,肯定要为向大明藩属朝贡的小弟出头!就像八十年前倭寇侵朝、大明为朝鲜出头一样!
大明这边,得到乌斯藏出事的消息,是这年八月份,讨论出结果,最后派出使者,已经是十月份了。而考虑到冬季高原的严寒,使者也不可能冬天上青藏高原。
所以最后使者走到兰州卫时,就已经是隆冬腊月。来年开春后才继续西进在这一年的初夏才跟准噶尔部的人接洽上。
大明使者把狠话一撂,好在如今的噶尔丹倒也不傻,他也知道不能同时树敌太多,就欺骗明使、虚与委蛇,
表示他一定不会侵略无辜的乌斯藏地区小国,只要他能追杀杀掉鄂齐尔图汗本人以及他的家人,他就会收手,不再穷兵黩武扩张祸害无辜。
大明使者暂时也抓不到他其他罪证,看着噶尔丹都肯白纸黑字盟誓保证,也就只能先信了他,拿了噶尔丹的保证书重新回南京复命。
……
以噶尔丹这种完全讲丛林法则、拳头硬就是道理的蛮夷脾性,
他对大明赌咒许诺发誓的保证,最终当然是毫无价值,简直就像是放了一个屁,比司马懿指洛水放屁都更没信用。
所以明国使者走了之后,他在1679年当年年底之前,就追杀成功了鄂齐尔图汗本人,还杀掉了他所有有名的、成年的儿子,按说已经把鞑靼人内部之间的派系彻底统一整合了。
然而,因为在追杀鄂齐尔图汗的过程中,鄂齐尔图汗肯定也有拉拢一些乌斯藏当地的小国、部族跟他联手,或是拿出最后的重金财物收买当地人。
因此当鄂齐尔图汗死时,肯定还会产生新的跟噶尔丹有恩怨矛盾的新势力新汗国。就像是沾染扩散一样。
噶尔丹正在国势蒸蒸日上的上升期,他怎么肯就此停手?
所以他当然选择了继续扩大化侵占,继续烧杀掳掠征服,在短短一年之内,把西边半个青海都完全收入了囊中,
还往雪区渗透征服、收臣服小弟,至少逼迫得几个乌斯藏小国部族改为向准噶尔称臣,而不再是向大明称臣。
……
事情到了这一步,噶尔丹背信弃义、赌咒发誓如放屁的嘴脸也算是彻底暴露出来了。
只不过1679年这一年,大明刚好是“连续南北皆旱”的第二年,还碰上了河北地区的震灾,情况比前一年更恶化,大明仍然腾不出手。
此前小康十六年1678的灾害,好歹还能靠大明比历史同期清朝强得多的水利设施,稍微扛过去一波。
因为再前一年雨水是比较多的,大明各处疏浚灌既的池湖好歹有丰富的蓄水,能保证1678年的夏粮至少能收上来一大半,只是那年的秋粮,因为蓄水彻底用光了,没办法,才出现了一半以上的减收,部分省份甚至绝收。
幸亏大明此前底子厚,百姓也有余粮,才没出现成规模的饿死人问题。
但是到了1679年,因为前一年也大旱,连着旱,那就不是水利设施能救的了,北方部分省夏粮就绝收了,南方则是减产严重。反而靠着最后入秋时开始下雨,勉强靠补种抢种越冬作物,能有一口吃的。
而最严重的还是河北,因为有震灾并发和黄河被震决口的问题,震死淹死十余万人(历史上康熙时统计地震和决口直接死亡就有二十多万),因为局部地区行政体系的崩溃,没法组织有效的开常平仓赈灾,饿死的也有二十来万。
整个河北全境加上河南北部濒临黄河的地区,一年死了三十多万人,这已经是大明尽力挽救的状态了,占到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五以上。(平行时空的康熙至少死了河北百分之十几的人口)
只能说生产力太不发达,面对连续天灾确实没法抵抗。大明已经比清朝同期做得好很多了,至少往年小灾都顺利应付过去了。
连续的灾害,让大明自顾不暇,朝廷不得不下诏施恩,连续两年免除全国的田赋。这对于朝廷养兵的军粮支出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等于两年内朝廷一颗无偿的粮米都没征收,只靠陈年存粮和话丁税银钱买来的粮食给军队、服徭役人员和官吏发口粮。
最后,为了减轻压力,军队也不得不减少了一半的训练量,减少了巡逻。
让军队自己屯田多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耗水量不多的耐旱短平快蔬菜,补贴口粮需要。而朝廷的存粮,只能用来优先保证官吏和徭役人口的口粮了。
军队的营养水平下降,半粮半菜地扛了两年,训练也稍稍废弛了一些。
而到了西宁卫之后,后续的路倒是快了一些,按照每日三四百里的正常加急军情往回送,一个多月就到了南京。
……
然而,噶尔丹入寇青藏的消息传回时,时机却是非常不好,大明朝廷根本腾不出手去对付他。
原因无他,只因小康十六年,大明刚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旱灾,自顾不暇。
如前所述,历史上康熙十七年、十八年的时候,就发生过全国性大旱灾,而且是连着两年的“南北皆大旱”。其中康熙十八年还出现了河北地区的大地震,造成水量不算多的黄河仍然决堤了,死伤损失无数。
毕竟哪怕是小冰期最炽烈的时期过去了,但天灾也不会连着十年八年不出现的。
历史上康熙前期,基本上还是每个地方平均有两成的年份有大灾,剩下八成的年份能勉强过得去,或者风调雨顺,也就算很不错了。
而这些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并不能被朱树人的蝴蝶效应改变,所以对应到如今的大明,小康十六年和十七年这两年,也就应了康熙十七十八年的连续灾害,堪称朱慈煜登基以来最严重的年份。
考虑到古人多多少少有点迷信,大明就算普及数理教育、推广新学,但是从南京大学建校算起,至今也不过才第九年。全国的数理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这样的情况下,皇帝能不下罪己诏、不把天灾往身上揽就不错了,但哪里还能对外用兵、穷兵黩武呢?
于是,听说叶尔羌汗国覆灭、乌斯藏地区其他一些部族汗国被噶尔丹侵扰,大明也只能先忍了。
最后经过合计,只是让顾炎武派藩部的人去“调解和谈”,本着“乌斯藏地区,不少汗国、部族是对大明称臣的,希望准噶尔不要不知好歹,不要把追杀鄂齐尔图汗的打击面扩大化”,去劝准噶尔人好自为之。
否则,大明作为天下共主,肯定要为向大明藩属朝贡的小弟出头!就像八十年前倭寇侵朝、大明为朝鲜出头一样!
大明这边,得到乌斯藏出事的消息,是这年八月份,讨论出结果,最后派出使者,已经是十月份了。而考虑到冬季高原的严寒,使者也不可能冬天上青藏高原。
所以最后使者走到兰州卫时,就已经是隆冬腊月。来年开春后才继续西进在这一年的初夏才跟准噶尔部的人接洽上。
大明使者把狠话一撂,好在如今的噶尔丹倒也不傻,他也知道不能同时树敌太多,就欺骗明使、虚与委蛇,
表示他一定不会侵略无辜的乌斯藏地区小国,只要他能追杀杀掉鄂齐尔图汗本人以及他的家人,他就会收手,不再穷兵黩武扩张祸害无辜。
大明使者暂时也抓不到他其他罪证,看着噶尔丹都肯白纸黑字盟誓保证,也就只能先信了他,拿了噶尔丹的保证书重新回南京复命。
……
以噶尔丹这种完全讲丛林法则、拳头硬就是道理的蛮夷脾性,
他对大明赌咒许诺发誓的保证,最终当然是毫无价值,简直就像是放了一个屁,比司马懿指洛水放屁都更没信用。
所以明国使者走了之后,他在1679年当年年底之前,就追杀成功了鄂齐尔图汗本人,还杀掉了他所有有名的、成年的儿子,按说已经把鞑靼人内部之间的派系彻底统一整合了。
然而,因为在追杀鄂齐尔图汗的过程中,鄂齐尔图汗肯定也有拉拢一些乌斯藏当地的小国、部族跟他联手,或是拿出最后的重金财物收买当地人。
因此当鄂齐尔图汗死时,肯定还会产生新的跟噶尔丹有恩怨矛盾的新势力新汗国。就像是沾染扩散一样。
噶尔丹正在国势蒸蒸日上的上升期,他怎么肯就此停手?
所以他当然选择了继续扩大化侵占,继续烧杀掳掠征服,在短短一年之内,把西边半个青海都完全收入了囊中,
还往雪区渗透征服、收臣服小弟,至少逼迫得几个乌斯藏小国部族改为向准噶尔称臣,而不再是向大明称臣。
……
事情到了这一步,噶尔丹背信弃义、赌咒发誓如放屁的嘴脸也算是彻底暴露出来了。
只不过1679年这一年,大明刚好是“连续南北皆旱”的第二年,还碰上了河北地区的震灾,情况比前一年更恶化,大明仍然腾不出手。
此前小康十六年1678的灾害,好歹还能靠大明比历史同期清朝强得多的水利设施,稍微扛过去一波。
因为再前一年雨水是比较多的,大明各处疏浚灌既的池湖好歹有丰富的蓄水,能保证1678年的夏粮至少能收上来一大半,只是那年的秋粮,因为蓄水彻底用光了,没办法,才出现了一半以上的减收,部分省份甚至绝收。
幸亏大明此前底子厚,百姓也有余粮,才没出现成规模的饿死人问题。
但是到了1679年,因为前一年也大旱,连着旱,那就不是水利设施能救的了,北方部分省夏粮就绝收了,南方则是减产严重。反而靠着最后入秋时开始下雨,勉强靠补种抢种越冬作物,能有一口吃的。
而最严重的还是河北,因为有震灾并发和黄河被震决口的问题,震死淹死十余万人(历史上康熙时统计地震和决口直接死亡就有二十多万),因为局部地区行政体系的崩溃,没法组织有效的开常平仓赈灾,饿死的也有二十来万。
整个河北全境加上河南北部濒临黄河的地区,一年死了三十多万人,这已经是大明尽力挽救的状态了,占到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五以上。(平行时空的康熙至少死了河北百分之十几的人口)
只能说生产力太不发达,面对连续天灾确实没法抵抗。大明已经比清朝同期做得好很多了,至少往年小灾都顺利应付过去了。
连续的灾害,让大明自顾不暇,朝廷不得不下诏施恩,连续两年免除全国的田赋。这对于朝廷养兵的军粮支出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等于两年内朝廷一颗无偿的粮米都没征收,只靠陈年存粮和话丁税银钱买来的粮食给军队、服徭役人员和官吏发口粮。
最后,为了减轻压力,军队也不得不减少了一半的训练量,减少了巡逻。
让军队自己屯田多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耗水量不多的耐旱短平快蔬菜,补贴口粮需要。而朝廷的存粮,只能用来优先保证官吏和徭役人口的口粮了。
军队的营养水平下降,半粮半菜地扛了两年,训练也稍稍废弛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