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袁腾飞讲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5.(1)特点:两税法实施之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6.(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7.(1)科学、民主(或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迷信)。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2)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金充足:大量欧洲资本涌入、黄金储备或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市场扩大:西部领土开发、世界市场拓展。(马歇尔计划拓展欧洲市场)相对安定的环境:内战结束、美国本土未成为大战战场。
(3)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打破原有的等级观念。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不同成员之间形式上的平等。反映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4)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上海成为开放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经济全球化。
8.(1)“古代世界”是指古希腊、罗马。“人的发现”是指人文主义。继承:人文主义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发展:人文主义者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提倡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
(2)观点:明确写出观点。论据:时间、地点、人物、借鉴的内容或引用的思想、发生的事情、反对的事物。典型的事例有《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
(3)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经济: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4)趋势: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趋向平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接近。
9.(1)①春秋战国: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为公民参与政治创造了条件。
②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精神兴起;出现了苏格拉底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
(2)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4分。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若回答从天朝上国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可得2分。)原因:对外战争的失败,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评价:肯定其进步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3)A.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2分。若学生回答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得1分。)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建交结盟。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背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广大亚非国家的独立。(2分,任意一点即可。) 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分,如果学生回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可加分,但本问不得超过4分。)意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言之成理即可。)(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2分,名称不准确不得给分;填写“世界贸易组织”或WTO不得给分。)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后来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
10.(1)不同: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秦统一后,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权力。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意义:早期启蒙思想兴起,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2)17世纪和18世纪的政治制度演进:英国首创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起近代的民主共和制度,西方的代议制民主逐渐形成,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19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展开和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3)原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张荫桓的说法正确。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
(4)《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否定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1948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建新中国。
11.(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12.(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中国:列强经济的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3.(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4)发展阶段:
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14.
(1)认为人都有私欲(2分);尊重人的基本欲望(或肯定人的正常需求)(2分);主张个性自由、多样(2分);反对权威(或是非标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2分)。
(2)经济活动:建立工厂,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或开展工业革命)(2分);在世界各地拓展市场(或殖民扩张,或初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经济政策:推行自由放任政策。(2分)原因: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无产阶级政治权利有限,生活条件没有明显改善(或工人运动提出政治权利诉求)。(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3)观点:自由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或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2分);在近代中国,国家自由最为急迫(2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2分),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破产原因进行反思,并要求维新变法(2分)。20世纪初,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探索救国之道(2分)。
(4)福利国家制度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分),它使穷人受惠(或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分),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2分)。
15.
(1)特点:在多个领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2分)。
背景: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2分);丝绸之路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提供了通道(2分);先进的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分)。
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文化角度各2分。
(2)关注的问题与相应的编号:
类别一:能从“国情与国际形势”、“民族独立与自强”、“推行宪政与社会改革”、“人类社会发展趋向”等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8分。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总分不得超过8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二:能从以上3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6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三:能从以上2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4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四:能从以上1个角度同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五: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2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2分);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和“新政”(2分)。(世界背景2分,中国背景4分)问题(4分)
编号(4分)
背景(6分)
国情与国际形势(1分)
(5)(6)(9)(10)(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2分);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和“新政”。(2分)
民族独立与自强(1分)
(2)(3)(4)(11)
推行宪政与社会改革(1分)
(1)(7)(8)(15)
人类社会发展趋向(1分)
(12)(13)(14)
注:有些书既可属于此问题,又可属于彼问题,放在一处即可。
(3)原因:14—17世纪,英国逐渐形成民族国家,英语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2分)17—19世纪,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英语被殖民者带到当地。(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英语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分)(4)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影响:有利于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面向世界的人才。(2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2分)16.
(1)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政策法令,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反对因循守旧。(4分)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分)目的:为变法进行辩护。(2分)(2)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生活会越来越好。(2分)原因:理性思想和自然科学的成就(2分);近代以来欧洲经济的发展(2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新的政治制度的创立(2分)。
(3)社会经济方面
战前:开始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分)战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民族资本增加,商办企业规模扩大。(3分)
政治思想方面
战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专制主义政治制度。(3分)战后:主张君主立宪制,否定君主专制制度。(3分)(4)1978年:思想解放,工作重心转移,开始实行改革开放。(3分)1992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分)2007年:重视民生问题。(2分)
17.(1)印刷术的普及;三教合流;科举制度;宋明理学。
(2)1860—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世界市场形成。
1879—1900年: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48—1971年: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促成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贸易自由化体系(关贸总协定)保证了经济的发展。
(3)差异:
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国民都要遵守。
中国:统治人民的工具,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意图: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形势: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原因:共产党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8.(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9.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21.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22.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23.
(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24.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5.
(1)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
随葬物品“五鼎八簋”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青铜器的造型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技术水平
(2)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4分)来源:启蒙思想;罗马法。(4分)(3)背景: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背景是当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实现工业化;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4分)目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不同点在于: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具体目的是为了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具体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6分)手段:都是国家调控经济。(2分)(4)1919年,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天安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3分)。
1949年,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3分)在国徽中加入天安门图案,是为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2分)26.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利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
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强;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序号:4,5,6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序号:3,5,11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序号:3,5,9,10,11,12补充的新资料:(略)
简要阐释:(略)
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5.(1)特点:两税法实施之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6.(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7.(1)科学、民主(或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迷信)。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2)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金充足:大量欧洲资本涌入、黄金储备或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市场扩大:西部领土开发、世界市场拓展。(马歇尔计划拓展欧洲市场)相对安定的环境:内战结束、美国本土未成为大战战场。
(3)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打破原有的等级观念。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不同成员之间形式上的平等。反映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4)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上海成为开放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经济全球化。
8.(1)“古代世界”是指古希腊、罗马。“人的发现”是指人文主义。继承:人文主义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发展:人文主义者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提倡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
(2)观点:明确写出观点。论据:时间、地点、人物、借鉴的内容或引用的思想、发生的事情、反对的事物。典型的事例有《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
(3)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经济: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4)趋势: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趋向平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接近。
9.(1)①春秋战国: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为公民参与政治创造了条件。
②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精神兴起;出现了苏格拉底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
(2)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4分。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若回答从天朝上国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可得2分。)原因:对外战争的失败,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评价:肯定其进步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3)A.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2分。若学生回答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得1分。)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建交结盟。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背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广大亚非国家的独立。(2分,任意一点即可。) 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分,如果学生回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可加分,但本问不得超过4分。)意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言之成理即可。)(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2分,名称不准确不得给分;填写“世界贸易组织”或WTO不得给分。)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后来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
10.(1)不同: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秦统一后,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权力。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意义:早期启蒙思想兴起,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2)17世纪和18世纪的政治制度演进:英国首创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起近代的民主共和制度,西方的代议制民主逐渐形成,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19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展开和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3)原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张荫桓的说法正确。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
(4)《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否定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1948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建新中国。
11.(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12.(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中国:列强经济的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3.(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4)发展阶段:
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14.
(1)认为人都有私欲(2分);尊重人的基本欲望(或肯定人的正常需求)(2分);主张个性自由、多样(2分);反对权威(或是非标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2分)。
(2)经济活动:建立工厂,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或开展工业革命)(2分);在世界各地拓展市场(或殖民扩张,或初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经济政策:推行自由放任政策。(2分)原因: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无产阶级政治权利有限,生活条件没有明显改善(或工人运动提出政治权利诉求)。(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3)观点:自由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或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2分);在近代中国,国家自由最为急迫(2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2分),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破产原因进行反思,并要求维新变法(2分)。20世纪初,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探索救国之道(2分)。
(4)福利国家制度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分),它使穷人受惠(或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分),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2分)。
15.
(1)特点:在多个领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2分)。
背景: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2分);丝绸之路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提供了通道(2分);先进的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分)。
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文化角度各2分。
(2)关注的问题与相应的编号:
类别一:能从“国情与国际形势”、“民族独立与自强”、“推行宪政与社会改革”、“人类社会发展趋向”等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8分。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总分不得超过8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二:能从以上3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6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三:能从以上2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4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四:能从以上1个角度同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五: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2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2分);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和“新政”(2分)。(世界背景2分,中国背景4分)问题(4分)
编号(4分)
背景(6分)
国情与国际形势(1分)
(5)(6)(9)(10)(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2分);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和“新政”。(2分)
民族独立与自强(1分)
(2)(3)(4)(11)
推行宪政与社会改革(1分)
(1)(7)(8)(15)
人类社会发展趋向(1分)
(12)(13)(14)
注:有些书既可属于此问题,又可属于彼问题,放在一处即可。
(3)原因:14—17世纪,英国逐渐形成民族国家,英语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2分)17—19世纪,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英语被殖民者带到当地。(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英语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分)(4)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影响:有利于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面向世界的人才。(2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2分)16.
(1)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政策法令,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反对因循守旧。(4分)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分)目的:为变法进行辩护。(2分)(2)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生活会越来越好。(2分)原因:理性思想和自然科学的成就(2分);近代以来欧洲经济的发展(2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新的政治制度的创立(2分)。
(3)社会经济方面
战前:开始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分)战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民族资本增加,商办企业规模扩大。(3分)
政治思想方面
战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专制主义政治制度。(3分)战后:主张君主立宪制,否定君主专制制度。(3分)(4)1978年:思想解放,工作重心转移,开始实行改革开放。(3分)1992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分)2007年:重视民生问题。(2分)
17.(1)印刷术的普及;三教合流;科举制度;宋明理学。
(2)1860—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世界市场形成。
1879—1900年: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48—1971年: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促成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贸易自由化体系(关贸总协定)保证了经济的发展。
(3)差异:
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国民都要遵守。
中国:统治人民的工具,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意图: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形势: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原因:共产党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8.(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9.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21.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22.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23.
(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24.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5.
(1)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
随葬物品“五鼎八簋”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青铜器的造型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技术水平
(2)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4分)来源:启蒙思想;罗马法。(4分)(3)背景: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背景是当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实现工业化;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4分)目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不同点在于: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具体目的是为了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具体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6分)手段:都是国家调控经济。(2分)(4)1919年,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天安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3分)。
1949年,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3分)在国徽中加入天安门图案,是为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2分)26.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利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
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强;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序号:4,5,6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序号:3,5,11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序号:3,5,9,10,11,12补充的新资料:(略)
简要阐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