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说网 www.gzjtbb.com,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求道者啊!你们如果想契合正确的佛法,必须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行。你们切勿受别人的诳惑,要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要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主宰自己的命运,投注进你们全部的真诚与热忱,熔铸进你们的至情至性!
1.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
临济义玄
《佛说天地人物经》是源自《涅槃经》中的一节。经文虽然简短,寥寥数语,却涵义深刻广大。全文如下:
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天地人物,无生不终”,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在内,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没有造物主,也没有万能的上帝,更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存在。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后,一切便回归于寂灭,而不复存在。也就是说,“缘起法”是宇宙万有的无上法则,是诸佛的法身,也是佛法的根本所在。
“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就是说,有成就必有坏,有因就必有果。任何想要违背因果律的意识、行为和思想,都是非常错误和愚蠢的。
“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毫不例外,有相会就必有分离,有来就必有去,有聚就必有散。
“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也是虚幻不实的和合假有,并不存在一个永生不死的自我,有生就必有灭,有始就必有终。
2.无所有,毕竟空,但有名,不可得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相,在佛法中,具体地体现为“无所有,毕竟空,但有名,不可得”的“法空、诸法空相”,一切的一切,“无智亦无得”,因为“诸法皆空”。不但“法空”,人“空”,我也“空”,最后,空也“空”。这其实就是般若的真实义,也就是《大般若经》、《金刚经》和《心经》里全部内容的概要。
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汇集了佛陀所说全部“般若”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如果浓缩成五千字左右的精华,就是《金刚经》里的内容。
《金刚经》是除《心经》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它其实就是《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全卷,属《大般若经》第九会的最后一分:能断金刚分。所以,除了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更准确无误的全称,其实应该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果再将《金刚经》浓缩成数百字左右的精华,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简称《心经》。有人说,《心经》是佛学的全部精髓,是整个佛学的缩影、中枢、心要和核心,是群经之首、万法之典。确确实实,这话真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心经》虽然只有数百字,却涵括了佛法里的根本教义、基本法理和核心内容: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空、度、苦、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八圣道、无智、无得、无所得、六度波罗蜜、菩萨道、颠倒、涅槃、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分析起来,总共有七个部分和三十个佛教术语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观自在,菩萨,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度,苦。
1.观自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佛法精要的话,就是“观自在”的“观”字。观什么?观心!观心做什么?看它自在不自在。不自在就是“苦”。觉察到这个“苦”,就是菩萨。
2.菩萨,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有喜怒哀乐的生命总称。喜怒哀乐的根源就是“苦”。那么,如何脱离这个“苦”?如何才能得自在呢?就去“行”,去努力修行。而且是“深”行,就是大慈大悲而勇猛精进的菩萨行。
3.般若波罗蜜,简单的解释就是“将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是求取觉悟解脱的无上法门。
4.照见,简单的解释就是“体察觉知和感悟”的意思。由“观”而“照”,因“照”而见。
5.五蕴皆空,简单的解释就是“诸法皆空”的意思。是宇宙和生命的根本实质。
6.度,简单的解释就是“度脱”或“解脱”的意思。
7.苦,是四圣谛之首。意思是说,生命的实质就是充满了许多困难、病痛和烦恼的。
总之,在觉悟后的菩萨眼里,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能不能“观自在”,就在于能不能彻底地觉悟,从而揭开宇宙万有的真相大白,最终照见“五蕴皆空”的终极真理,因此而得到无上的般若智慧,通过“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深入修行,直至成佛脱离一切苦难,最终享有自在无碍的无上喜悦。
一句话,佛陀一生所教导的,无非就是如何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去脱离人生的苦难,如何去过上安祥和乐的清净生活。所以说,佛教的总法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据说,唐朝的白古易听到后,很不以为然,说这连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啊。告诉他这句话的老和尚就说,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道理,八十岁的老汉却未必能做到啊。
第二部分,是佛法对宇宙万有的基本概念: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三科。
8.四大,佛教里的“四大”不是指人们通常以为的“酒、色、财、气”,而是指有着“坚、湿、暖、动”这四种性能的“地、水、火、风”。佛教认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就是世界的基本构成。世界上的所有,包括生命,无一不是这四大暂时的假合变化而成的。简单地说来,就是和合而生,分散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所以说世界的本质其实是“四大本空”的。
9.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简单地说,蕴是聚集的意思,五蕴就是构成我人色身与心识的五种类别。也就是说,色蕴是指各种可见的物质现象。受蕴是指各种感官感受。想蕴是指各种思维想象。行蕴是指各种意志行为。识蕴是指各种知觉意识。
10.六根,分别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11.六尘,分别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12.六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3.十二处,分别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14.十八界,分别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15.... -->>
求道者啊!你们如果想契合正确的佛法,必须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行。你们切勿受别人的诳惑,要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要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主宰自己的命运,投注进你们全部的真诚与热忱,熔铸进你们的至情至性!
1.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
临济义玄
《佛说天地人物经》是源自《涅槃经》中的一节。经文虽然简短,寥寥数语,却涵义深刻广大。全文如下:
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天地人物,无生不终”,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在内,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没有造物主,也没有万能的上帝,更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存在。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后,一切便回归于寂灭,而不复存在。也就是说,“缘起法”是宇宙万有的无上法则,是诸佛的法身,也是佛法的根本所在。
“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就是说,有成就必有坏,有因就必有果。任何想要违背因果律的意识、行为和思想,都是非常错误和愚蠢的。
“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毫不例外,有相会就必有分离,有来就必有去,有聚就必有散。
“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也是虚幻不实的和合假有,并不存在一个永生不死的自我,有生就必有灭,有始就必有终。
2.无所有,毕竟空,但有名,不可得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相,在佛法中,具体地体现为“无所有,毕竟空,但有名,不可得”的“法空、诸法空相”,一切的一切,“无智亦无得”,因为“诸法皆空”。不但“法空”,人“空”,我也“空”,最后,空也“空”。这其实就是般若的真实义,也就是《大般若经》、《金刚经》和《心经》里全部内容的概要。
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汇集了佛陀所说全部“般若”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如果浓缩成五千字左右的精华,就是《金刚经》里的内容。
《金刚经》是除《心经》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它其实就是《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全卷,属《大般若经》第九会的最后一分:能断金刚分。所以,除了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更准确无误的全称,其实应该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果再将《金刚经》浓缩成数百字左右的精华,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简称《心经》。有人说,《心经》是佛学的全部精髓,是整个佛学的缩影、中枢、心要和核心,是群经之首、万法之典。确确实实,这话真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心经》虽然只有数百字,却涵括了佛法里的根本教义、基本法理和核心内容: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空、度、苦、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八圣道、无智、无得、无所得、六度波罗蜜、菩萨道、颠倒、涅槃、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分析起来,总共有七个部分和三十个佛教术语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观自在,菩萨,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度,苦。
1.观自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佛法精要的话,就是“观自在”的“观”字。观什么?观心!观心做什么?看它自在不自在。不自在就是“苦”。觉察到这个“苦”,就是菩萨。
2.菩萨,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有喜怒哀乐的生命总称。喜怒哀乐的根源就是“苦”。那么,如何脱离这个“苦”?如何才能得自在呢?就去“行”,去努力修行。而且是“深”行,就是大慈大悲而勇猛精进的菩萨行。
3.般若波罗蜜,简单的解释就是“将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是求取觉悟解脱的无上法门。
4.照见,简单的解释就是“体察觉知和感悟”的意思。由“观”而“照”,因“照”而见。
5.五蕴皆空,简单的解释就是“诸法皆空”的意思。是宇宙和生命的根本实质。
6.度,简单的解释就是“度脱”或“解脱”的意思。
7.苦,是四圣谛之首。意思是说,生命的实质就是充满了许多困难、病痛和烦恼的。
总之,在觉悟后的菩萨眼里,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能不能“观自在”,就在于能不能彻底地觉悟,从而揭开宇宙万有的真相大白,最终照见“五蕴皆空”的终极真理,因此而得到无上的般若智慧,通过“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深入修行,直至成佛脱离一切苦难,最终享有自在无碍的无上喜悦。
一句话,佛陀一生所教导的,无非就是如何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去脱离人生的苦难,如何去过上安祥和乐的清净生活。所以说,佛教的总法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据说,唐朝的白古易听到后,很不以为然,说这连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啊。告诉他这句话的老和尚就说,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道理,八十岁的老汉却未必能做到啊。
第二部分,是佛法对宇宙万有的基本概念: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三科。
8.四大,佛教里的“四大”不是指人们通常以为的“酒、色、财、气”,而是指有着“坚、湿、暖、动”这四种性能的“地、水、火、风”。佛教认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就是世界的基本构成。世界上的所有,包括生命,无一不是这四大暂时的假合变化而成的。简单地说来,就是和合而生,分散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所以说世界的本质其实是“四大本空”的。
9.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简单地说,蕴是聚集的意思,五蕴就是构成我人色身与心识的五种类别。也就是说,色蕴是指各种可见的物质现象。受蕴是指各种感官感受。想蕴是指各种思维想象。行蕴是指各种意志行为。识蕴是指各种知觉意识。
10.六根,分别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11.六尘,分别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12.六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3.十二处,分别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14.十八界,分别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15....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